沈荣钦发文分析,馆长在直播中并未否认李庆元所提的影片、录音及对话纪录,等于间接承认证据存在。在证据无法否认的情况下,馆长采用四种方式试图反驳:性爱影片存在于自己的手机,但手机放在办公室,其他人可接触。录音为「选择性公开」,仅曝光对对方有利的部分。对话有可能遭断章取义。事情多为10年前发生,细节难以记忆。沈荣钦指出,第四点刻意模糊焦点,因部分对话提及汪小菲、蔡董与赴中国等事件,显然为近期发生。

沈荣钦指出,馆长直播的核心策略并非先回应爆料内容,而是先描述李庆元等人「因为缺钱而勒索2000万」、以及「忘恩负义」等行为,借此替对方贴上负面标签。他分析「观众只要先接受馆长对李庆元的人设,就会在相同框架下解读爆料,对证据自然产生怀疑。」这种叙事技巧能有效强化情绪反应,使馆长粉丝更容易相信馆长的说法。

沈荣钦强调,若从逻辑层面检视,馆长直播内容存在多处矛盾,例如赴中国的理由、一会称为做生意,一会又称是和平大使;或是蛋卷店开幕目的,一下为「照顾兄弟」、一下又说与政治立场相关。他认为,这些矛盾会让具备较高理性判断能力的观众产生质疑。

沈荣钦表示,许多民众的观感并非建立在理性,而是受情绪影响。他解释,馆长长时间描述对方「无情、贪财」,就是意图激起观众情绪,使大脑的理性功能受到压制,进而提高说服力。最后指出,类似的说服模式也常见于政治人物,「只要能让支持者相信对方足够邪恶,自己的一切行为便会被视为微不足道。」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馆长陷毁灭式爆料 谢和弦认「脱粉」:他是一个伤人无国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