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常以「房地产是经济火车头」来形容产业影响力,不过,央行指出,实际数据显示,其对经济成长贡献有限。根据统计,2024年营建工程业与不动产业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分别仅0.07与0.06个百分点,远低于制造业的2.68个百分点;受雇员工比重方面,营建工程业与不动产业分别占工业及服务业总就业的5.85%与1.60%,显著低于制造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住宿等主要产业。此外,在营建投资中,非住宅房屋(如厂房)与基础建设占比更高,住宅房屋投资反而相对有限,显示房地产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并非如外界印象般强烈。

央行指出,今年下半年预售屋约6.9万宅交屋,推估贷款需求约4,752亿元,仅本国15家银行即可承作4,757亿元,加上其他金融机构供给,资金供应无虞。至于外界所称「解约潮」,依内政部资料,自2021年7月至今年6月,预售屋解约仅占1.1%,且多为短期交易者或多屋族,原因包括换户、增购车位或个人资金不足,并非全因贷款不足。

针对部分民众交屋时发现贷款成数不如预期,央行说明,贷款条件应以银行实际授信规范为准,建商或代销所宣称的贷款条件不具效力。若因政策调整导致贷款不足,依内政部规范,差额三成内可分期清偿,超过三成可解除契约,且卖方不得收违约金。

至于「烂尾楼」议题,央行表示,目前案例仅见于财务体质脆弱的中小建商,属零星个案。金管会统计,截至7月底银行建筑贷款逾放比率仅0.09%,授信风险可控。央行已建立协处机制,若建商因不可归责因素未能在18个月内动工,可协商延长,不致影响资金链。

央行也提到,自2024年9月起,换屋协处措施已将期限延长至18个月,照顾实质自住需求。截至今年8月,共有775件换屋协处案,占限贷案比率4.8%。至于部分银行不愿受理换屋贷款,主要因担保品条件不佳、借款人未符授信5P原则,或属投资性需求,并非针对一般换屋族。

央行强调,将持续透过专线及意见信箱受理申诉,并与相关主管机关合作,确保房市交易透明、金融稳定及购屋者权益。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网红也要课税了!这2情境可免课税 明年6/30前为辅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