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支出转型、AI化推升结构性成长
谢润承指出,美国联邦支出结构已从「社福优先」转向「国防优先」,核心逻辑是「什么钱都能省,军事不能省」。今年美国国防预算约9,600亿美元,明年起将突破1兆美元,支出结构从人事与驻军转向「战略武器系统」与「新兴技术」,合计占比逾六成。
他说,战略武器包括核潜舰、航空母舰、长程飞弹与F-35战机等高价主力平台,几乎由美国一线军工厂垄断;新兴技术则为AI军事化,涵盖感测、指挥、后勤系统全面数位化与智能化。这使订单模式转为「长约升级制」,军工厂拥有长年高毛利、可预测现金流。
美国军工股五强 稳定现金流与垄断护城河
谢润承点名五大美国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诺斯洛普‧格鲁曼(NOC)、通用动力(GD)、雷神(RTX)与HII(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
洛马以F-35战机与飞弹系统为主轴;NOC是美军任务管理与防空拦截系统关键承包商;GD主攻M1坦克与核潜舰;雷神同时布局国防与民航引擎市场,后段维修收益稳定;HII则为全美唯一可建造特定等级舰艇的造舰商,垄断性高、现金流稳健。
他强调,美国军工产业基础稳固,即便短线受「政府关门」或「预算审议」影响拉回,只要预算在11月下旬解锁,反而可能成为低档布局时机。
欧洲:从零到一重建防卫体系
欧洲正进入「从零到一」的防卫重建期,重点不只是补弹药,而是重构军事体系,涵盖军火产线、无人机量产、防空系统与军事物流网络。德国已编列超过5,000亿欧元预算,其中620亿欧元投入国防、240亿欧元透过特别预算支应军备;欧盟层级更启动「兆欧元级」防务投资计划。
谢润承指出,欧洲支出不仅采购武器,也涵盖「后勤基础建设」,如强化跨国运输走廊与港口军用接驳能力,确保能在48小时内将重装甲与燃料送抵前线。他形容:「欧洲正在把道路、桥梁与港口当成军备系统的一部分重建」,让土木与交通工程企业也纳入军工链。
无人机本土量产 欧美军工产业结构性改变
欧洲计划于2026年启动无人机本土量产,2027年交付,同步打造「欧洲版防空网」,整合多层系统以降低对美依赖。受惠企业包括莱茵金属(Rheinmetall)、泰雷兹(Thales)与李奥纳多(Leonardo S.p.A.)等。
他指出,欧洲最大挑战是「库存已被掏空」,砲弹一生产即运往前线,「做多少、交多少、马上入帐」,现金流极为强劲。
谢润承总结,全球军工呈现两条路径:美国是成熟体系的升级与AI化;欧洲则重建整个防卫产业链,两者共同点是军工支出已政治化、结构化,供应链被视为国安资产。谢润承认为,这是一个政策保底、现金流长约、门槛高、竞争少的产业,短线拉回未必是基本面转弱,反而可能是长线投资人的进场讯号。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