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外媒报导,虽然歼-10与飙风战机都隶属4.5代战机,但是飙风战机遭到击落,并不意味著飙风弱于歼-10战机。而是凸显了当代空中作战的新特点-体系化与超视距作战,取代往日战机间近距离缠斗,也就是体系化与超视距作战的胜利。
新闻周刊(Newsweek)报导,随空对空飞弹已能从数十公里外追踪目标,各国正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匿踪技术、先进航电设备和电战能力。相关新发展正重塑空中作战军事理论,以因应飞行员视距外的战场环境。
克什米尔印控区一处观光胜地4月底发生恐攻造成至少26人罹难,让印巴态势骤然升温。按巴基斯坦方面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5月7日印巴双方合计出动近125架各式飞机,堪称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几场空中冲突之一。
印度方面至今未承认有任何军机损失。CNN率先于8日引述法国一名高阶情报官员透露,印度空军一架飙风(Rafale)战机遭巴基斯坦击落,是这款法制先进战机首度于实战中战损。
路透社也在8日引述两名美方官员指出,巴基斯坦7日用中国制歼-10(J-10CE)战机击落至少两架印度军机,其中至少有一架被击落的是法制飙风战机。

先进空对空飞弹和战机的应用,扩展传统意义上的空战概念。过去认为的空战是飞机间近距离格斗,如今战场风貌则被所谓超视距(beyond-visual-range,BVR)作战取代。远程空对空飞弹交战距离动辄150公里以上。
前美国空军官员、国防分析师斯蒂利恩(John Stillion)在2015年为华府民间智库「战略暨预算评估中心」(CSBA)所撰的一份报告内说:「早在20年前的第一次波湾战争期间,更先进的感测器、武器与网络体系就已让近距离空战变得不常见,也使战机机动性能的重要性降低。」
英国智库皇家联合军事研究所(RUSI)在2020年10月刊出的一份研究指出,中国已从过去仰赖自俄国进口战机,转向自制先进的战机、感测器与武器,并在空中作战科技的一些关键领域超越俄国。
皇家联合军事研究所副研究员拉德维希(Walter Ladwig)告诉新闻周刊,他认为新的空战类型让战机等硬体退居次要,如今大国间使用主战装备交战的形态就是这个样子。
伦敦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航太军事高级研究员拜利(Douglas Barrie)说:「中国、美国以及多个欧洲国家的空中作战圈,都将极为关注交战中所使用的战术、技术、作战程序、装备类型,以及哪些有效、哪些无效等各项细节。」
新闻周刊认为这场印巴空战也凸显中国在军事科技与军备供应方面的角色转变,为美中对抗再添新层面。

预警机总览战场态势
中国的社群网站与媒体也从印巴交锋讨论空战型态。中方多数观点认为,印巴5月7日的空战没有大众所想像的空中缠斗、单机较量,不存在飞行员间技术比拚,和单一战机性能也没太大关系,而是残酷的体系碾压,背后比的是科技能力。
从中外媒体报导与社群媒体披露的讯息研判,当时巴方可能是预警机总览战场态势、数据链传输讯息、歼-10战机发射远距PL-15空对空弹完成击杀。作战方式需要体系高度融合,不是靠战机单打独斗。
中媒认为,印度固然有预警机和非常优秀的战机,但最大问题在于来源含俄、法及国产,「万国牌」导致难以建立数据链共用,无法形成体系作战;反而巴基斯坦近年在一些与外国的联合演习时,能看到成套体系作战的身影。印度的武器每一样拿出来和巴方比可能都不逊色,但进入体系对抗环节时,落差就很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