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吉翁等人因「阐明了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成长」,今天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殊荣。他在公布得主的记者会上透过电话告诉媒体:「我认为欧洲国家必须意识到,我们不应再让美国和中国成为科技领袖,并且落后他们。」
阿吉翁表示,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与欧元区的财富差距已然扩大。他指出,在二战到80年代中期之间,欧洲在人均国内生产毛额(GDP)一度追上美国,如今两者之间的差距再度扩大。
阿吉翁指出:「最大原因就是我们未能实施突破性的高科技创新。」
阿吉翁也警告,去全球化与关税等因素恐阻碍经济成长。他称「开放是成长的动力」,并直言自己「不乐见美国的保护主义浪潮」。
除了阿吉翁,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另外两名得主为美、以双重国籍学者莫基尔(Joel Mokyr)和加拿大学者郝伊特(Peter Howitt)。
其中,一半奖金颁给莫基尔,表彰他「识别出透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经济成长的必要条件」;另一半则由阿吉翁与郝伊特共同获得,以肯定他们「提出透过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实现持续成长的理论」。
莫基尔利用历史资料,深入探究持续经济成长如何成为「新常态」的成因。
阿吉翁和郝伊特也研究了持续经济成长背后的机制。他们于199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用以解释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当新的、更优质的产品进入市场时,贩售旧款产品的企业势必会被淘汰。
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委员恩福洛(Kerstin Enflo)告诉记者,「过去200年间,世界经济成长的速度超越了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然而,「与我们过去见到长期停滞的历史相比,200年依然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期」。
恩福洛说:「这些桂冠得主的研究提醒我们不应该把进步视为理所当然。相反地,社会必须持续关注那些创造并维持经济成长的要素。」
79岁的莫基尔是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教授。69岁的阿吉翁任教法国法兰西学术院(Collège de France)、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与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SE)。79岁的郝伊特则任教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
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名称为「瑞典央行纪念艾佛瑞德•诺贝尔经济学奖」(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是今年诺贝尔奖的压轴奖项。
今年诺贝尔各奖项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约新台币3573万元)。若有数名得奖者共享奖项,他们将分享奖金。
诺贝尔奖是由19世纪瑞典炸药发明家、企业家艾佛瑞德•诺贝尔(Alfred Nobel)创立,他透过遗嘱将大部分财产用于颁发物理、化学、生医、文学与和平5类奖项。经济学奖则是在1968年才由瑞典央行设立。
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颁发,历年得主包括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和克鲁曼(Paul Krugman)等深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