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の観光地に
— ぴろん🇯🇵 (@pirooooon3) November 1, 2025
『日本人』が行けるようにして欲しいです🥺
どこへ行っても『外国人』だらけです。
日本人が好まない臭い(香水?)も嫌です。
#日本を取り戻す
賛成の方います?
🙋♂️🙋♀️🙋♀️🙋♂️はい! pic.twitter.com/KKNZaDEbJp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亚洲许多知名旅游地正步入旅游饱和的临界点,损及居民生活与景点原有的风貌。
居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旅游消费趋势分析师巴沃曼(Gary Bowerman)指出,「峇里岛绝对是其中之一」他也点名日本京都,和普吉岛(Phuket) 都将成为问题热点之一。
问题不在于空间不足,亚洲地域广大、可看的景点很多,且许多地方急需旅客带来的经济动能,问题在于太多人集中到相同的景点、相同的景区
美国游客克拉克(Shannon Clerk)跟姊妹近期到日本旅行时感叹:「京都是整趟行程中最拥挤、也是我们最不喜欢的一站」。
为了躲掉知名的伏见稻荷神社(Fushimi Inari)的预期人潮,她们清晨五点起床前往 「上山时人很少,但下山时大量游客才刚到」。
她说,京都剩下的行程多半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走在人行道和市场中,「每处神圣或历史景点都被穿著和服和拖鞋、为了拍 Instagram 的非日本游客挤满了」。
巴沃曼将问题归因于数个因素:包括疫情后被压抑的旅游需求、飞往越来越多亚洲目的地的廉价机票、以及多国(包括印度与中国这两个人口大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和旅游热情 再加上各地观光局吸睛的宣传活动。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旅客也在探索自己国家,巴沃曼形容这波旅游热潮「几乎就像精灵被放出瓶外」,他反问:「那要怎么放回去呢?」
在即将进入旅游旺季的东南亚,越南的旅游成长特别快速,根据联合国世界观光组织(UNWTO)资料,今年上半年越南的国际到访人次暴增21%
越南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正变得越来越拥挤:下龙湾(Ha Long Bay)的观光游船,以及会安(Hoi An)那狭窄巷弄里的人潮 「一旦某地被列为 UNESCO 景点,大家就想去」。
巴沃曼感叹「越南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都非常热门,而越南人口超过1亿,人潮真的很多,热门景点游客也就更多」。
虽然泰国整体的国际来客数较去年下降约6%(政府统计),但去到一些热门地点你绝对感受不到这个数字。
普吉岛政府最近公布要解决岛上主要问题的计划,包括塞车与缺水,因为岛上发展速度已追不上需求,其他棘手议题还包括废弃物处理与大麻。
许多到普吉岛的旅客会去附近的离岛一日游,包括因电影《海滩》(2000年)走红的皮皮岛(Phi Phi Islands)中的马雅湾(Maya Bay) 多年来,这片弧形沙滩与清澈海水仍吸引影迷。
但美国旅客吉梅内兹(Gabi Jimenez)回忆,今年早些时候在泰国的行程时说:「我们搭皮皮岛的船,但绝对不只我们一艘 在马雅湾那里,原本应该是停留10分钟的点,结果因为要挤上沙滩和回来耗费了一个多小时」
背包客网(Backpacker Network)与《South East Asia Backpacker》杂志创办人史考特(Nikki Scott)指出,游客过多带来三大害处:因开发破坏当地环境、过多人造成自然资源负担、以及当地文化被为观光需求而消弭,她认为东南亚最危险的地点是岛屿与海滩。
她同意巴沃曼的看法,把印尼的峇厘岛(Bali)列为最明显的例子之一: 「从塑胶污染到缺水和可怕的塞车,巴里岛是受超量观光打击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她解释:「最近峇厘岛经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水灾,许多人认为部分原因是超量观光造成的环境问题,因为为了盖新饭店与别墅而大量填平或改建稻田,岛上排水变差,导致水灾更严重」。
但东南亚的观光相关环境问题并非疫情后才出现,另一个曾因走红而受害的岛屿是菲律宾的长滩岛(Boracay)。
当局在2018年曾关闭岛屿半年以整治观光情况,让像 Puka Beach 之类的著名景点有机会恢复,在疫情期间又关闭了两年,菲律宾政府也对长滩岛实施入岛人数上限、强化环境保护并禁用无牌宿舍。
今年早些时候,当地的 New Wave Divers 潜店表示这些措施似乎见效:水域更干净,浮潜和潜水体验也改善了。
泰国在马雅湾也采取类似策略:国家公园曾经封湾四年,现在每年通常在8至9月再封闭两个月,让海洋与海岸生态系恢复 但执法仍然困难,许多游客仍无视明显告示。
亚洲大多数重点城市较能吸纳涌入的游客——首尔特别受惠于 K-pop 热潮,因为城市基础建设较齐全,但京都就没那么幸运。
京都市府表示,2024年共有超过5,600万名国内外旅客造访京都。
游客体验降低之外,当地人日常生活也受影响。
在这座约150万人口的城市中,狭窄街道与巷弄被人潮堵塞、拥挤的公车与电车影响上班与通学通勤。读卖新闻针对京都居民的调查显示,约90%受访者抱怨过度观光。除了拥挤外,居民最不满的是外国游客的不礼貌或不尊重行为,让京都看起来像主题乐园,而不是一座古老、受尊崇且很有灵性的城市。
北海道大学国际媒体、传播与旅游研究研究所副教授石黑雄介(Yusuke Ishiguro)分析说:「日本传统上性格较保守,当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是外国游客时,会让人感到失衡与错位」 。
他指出,日本过去在观光政策与业界通常以增加旅客为目标,现阶段多是处于『考虑』阶段,实际作为不多。
石黑表示,当局已经导入监视器以监控观光客行为,并透过饭店税减少因房价诱因所带来的过度现象,但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京都或其他地方的问题。
他认为「唯一有效的办法」是设置实体隔离以控管人流和强制容留上限 。不过这类措施在白川乡(Shirakawa-go)或美瑛町(Biei)等乡村地区比较可行,因为利害关系人关系较单纯。
在京都这类城市则难行,因为旅馆业者与 Airbnb 房东都希望每天把房间租满。
去年京都禁制游客进入祇园(Gion)私人小巷及未经许可拍摄,原因是当地艺伎投诉遭到爱拍照的外国游客骚扰,违者可处以最高10,000日圆(约2,300元台币)的罚款。
巴沃曼说,外国旅客对峇厘岛的印象通常比实际更开放与自由,「其实巴里岛是非常非常有灵性的地方,但旅客在那里行为不当,例如在庙宇脱光拍照、或骑车不穿上衣、骑机车不戴安全帽,这些都让当地人非常反感」。
这场在旅游经济成长与居民生活品质之间的拉锯,折射出整个亚洲的缩影 巴沃曼指出:「我们所在的地区,政府特别把旅游视为经济成长的支柱,他们把旅游当成非常重要的平台来吸引投资、做国家品牌,也认为旅游对未来很重要,可以创造就业与收入」。
但他也认为,缺乏解决问题的政治意志是个关键, 「你可以立法或设规矩,但执行困难,没国家想被看到是在『关闭观光客』,这对公关形象很糟糕」。
要避免人潮?答案之一是到那些同国家里较少人去,但同样漂亮的地方,通常不需花太多额外心力,若你确实想去那些出名又常爆满的景点,考虑避开旅游高峰季与国内假期。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