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粉专「世界特种部队与军武资料库」发文分享3个成功处理堰塞湖的经典案例,其一是爆破开出人工溢洪道,1964年,位于中亚塔吉克的泽拉夫尚河谷发生大规模山崩,土石瞬间倾泻而下,堵住河道,形成一座巨大的天然堰塞坝,为化解危机,当时的苏联政府紧急动员庞大工程与军事力量,以两次定向爆破,在坝体上切出一条深约40至50公尺的人工溢洪道,逐步引导湖水下泄,避免瞬间溃坝造成的毁灭性灾害。
第二个案例是开挖为主与定向爆破为辅,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强震,导致全区形成257座堰塞湖,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唐家山堰塞湖,中国政府紧急动员军队与工程单位,昼夜赶工开挖导流通道,重型机械负责大规模挖掘,而小规模爆破则用于移除坚硬岩体,最终开出一条数百公尺长,10公尺深、7公尺宽的人工溢洪道,成功引导湖水有序下泄。
最后是完全用挖掘引流,1959年,美国蒙大拿州发生一次芮氏规模约7.3的强震,土石瞬间倾入,堵塞了麦迪逊河,在数周内形成一座名为「地震湖」的危险湖泊,美国陆军工兵团评估后,采风险较低、但更耗时的机械开挖,开凿一条人工溢洪道,最终成功在坝顶开凿出稳定泄洪通道。
看了成功案例,大家会觉得马太鞍溪堰塞湖为什么不早点处理掉,粉专表示,在绝大多数的状况下,工程人员面对的,其实是「想做也未必能做」的巨大困境,像是工程根本到不了、也动不了,且台湾的堰塞湖,大多是地震或台风后,临时堆起来的,坝体其实非常脆弱,因此无法承担「赌一把」的失败风险。
粉专也表示,有时候「暂时不做任何工程介入」,全力做好24小时的监控,并制定好完善的疏散计划,反而是权衡所有风险之后,最负责任、也是最无奈的决定。
火線話題 | 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這篇報導屬於「 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