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学附属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张晶雅表示,许多长期与糖尿病共处的长者,常把「血糖太高」视为唯一敌人,却忽略「血糖过低」其实隐藏更大危机,以上述阿公为例,过去就曾因夜里视线模糊与虚弱差点跌倒,家人原以为只是疲劳,其实正是低血糖惹的祸,若没有即时处理,未来恐怕会衍生更严重意外。

张晶雅指出,许多高龄糖尿病患者同时具有多项低血糖的高风险因素,例如肾功能下降、需要使用胰岛素、合并多重慢性疾病及多重用药等,这些状况会让体内代谢药物的能力下降,使胰岛素或部分降血糖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血糖容易下降得过快或过低,如果再加上饮食不规律、运动过量,或偶尔忘记补充点心,低血糖就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发生,成为高龄糖友常见却容易被忽略的健康危机。

所幸经调整饮食、运动计划与控制药物剂量,总算让血糖终于回稳,医师也建议阿公使用「连续血糖监测仪」(CGM)追踪血糖数据,终于让阿公重新找回外出的自信,笑说:「他笑说现在出门散步、买东西都踏实多了,再也不用担心突然不舒服!」

张晶雅提醒,当血糖降到 70 mg/dL 以下,身体就会发出警讯,包括心悸、冒汗、强烈饥饿感、头晕、发抖甚至无力感,若血糖持续下降,可能导致语无伦次、意识混乱或昏迷,对高龄者更可能造成跌倒、骨折与住院风险。

她建议,一旦低血糖发生,务必记住简单又有效的「15/15 法则」,立即补充 15 克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三、四颗葡萄糖锭、一小杯果汁或一汤匙砂糖、蜂蜜,15分钟后再次测量血糖,若仍低于 70 mg/dL,就再补充一次,当血糖稍微回升后,再吃一份含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小点心,像是全麦饼干配起司,避免血糖再度下降。

此外,张晶雅也呼吁糖友务必规律用餐,不要空腹过久,避免因长时间未进食而突然掉入低血糖,每餐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脂肪要均衡摄取,长者外出时更应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锭,以备不时之需,若于傍晚运动,睡前可适当加点心并依医师指示调整夜间胰岛素剂量,将可更安心维持日常生活品质,也能大幅降低紧急送医的风险。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国舰国造!海鲲军舰完成第四次浮航海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