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版点出首波大罢免投票落败的警讯,包括「国民党铁票与民众党小草合力」、「绿营的模棱两可」、「赖清德适得其反的杂质论」、「意识形态VS民生」、「赖清德政府跛脚危机加剧」。
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指出,支持民众党的网红如馆长、历史哥、朱凯翔等人,制作有逻辑而高流量的影片,这些传播影响中间选民。另一方面,大罢免由公民团体自主发起,民进党表面支持但态度暧昧。这种刻意模糊的表态,让外界产生更多质疑,「其实老百姓怎会相信公民团体跟民进党没有关系?想要保持距离,却搞得欲盖弥彰,反效果。」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刘嘉薇则认为,赖清德在「团结十讲」第二讲中谈及,「要用民主加以淬炼,透过一次次的选举、罢免,一张张的选票,像打铁、铸剑般千锤百炼,百炼成钢,打掉杂质,淬炼出捍卫主权、守护民主的钢铁意志......」将不支持「抗中护台」立场的人比喻为「杂质」,激怒了中立选民,也让国民党逮到机会放大争议,削弱罢免动能。
她说,罢免方的「抗中护台」诉求虽符合台湾主体意识趋势,但赖清德的失言重创其正当性。
此外,刘嘉薇也提到,北京这次低调介入,仅以国台办声明质疑赖清德「借民主行独裁」,显示其吸取过去干预引发反弹的教训。她认为,赖清德下一步应展现包容形象、聚焦民生经济。并举例,若在普发现金可以让步,或者在NCC、大法官的名单上跟国民党讨论协商,提名双方可以接受的人选,以缓解对立。
延伸閱讀:726大罢免结果

罢免大失败扛责 沈伯洋:罢团无需检讨「错在我做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