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由华府台美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廷祯撰写的〈台湾潜舰困境的教训〉(Lessons of Taiwan’s Submarine Woes)文章指出,潜舰国造计划长期深受内部问题困扰。连国防部长顾立雄都坦承,完成首艘潜舰的目标「过于乐观」、「颇具挑战」。
文章评论,IDS的乱象常来自造船团队内部。合约商与海军高层顾问(如郭玺)之间,为了后续生产合约的财务利益而爆发内斗,严重到需要台船公司公开声明。事件导致关键顾问指控系统整合失败后愤而离去,甚至总统府层级的计划召集人黄曙光,也在海试的关键阶段突然辞职,引发了公众对於潜舰计划最终成效的疑虑。
在成本方面,文章指出,台湾社会也广泛讨论,海鲲号原型舰造价对比日本「大鲸级」(Taigei-class)潜舰与韩国「岛山安昌浩级」(Dosan Ahn Chang-ho class)巨大的价差让外界质疑,在中国侵略威胁迫在眉睫下,台湾此种建军模式是否可行且有效。
文章强调,台湾孤立的国际困不能成为管理不彰或丑闻的借口;相反地,这只证明了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假设台湾坚持推动这些因战略需要的高风险计划,那么就要根本性地提升专案管理、国际谈判,以及获取新武器和技术授权的能力,每一笔资源都不能浪费。而现在「拼凑」的建案方式,不可避免的使海鲲号的整体战力受到一些损害。
作者在文末呼吁,台湾应转向更务实的「聪明国防自主」(Smart Self-Reliance),同时建议美国应更有弹性地放宽技术出口许可,例如潜舰所需的先进作战系统、潜望镜、鱼雷等「红区」装备,这样也可以帮助台湾在国防上更自立自强。文章强调,允许台湾用「拼凑」的方式造舰,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针对该篇评论,立法委员陈菁徽表示,国际上有越来越多赖清德政府在国防准备上的重大警讯,前几天德国之声专访争议才在吵到底世界是不是公认现在比马总统时刻两岸危险,这两年来国际主流媒体,从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华尔街日报与金融时报,纷纷撰文示警,直指赖清德总统激进的立场与强势作风,使其对两岸情势的控管能力「几乎是零」,正不断提升战争风险。
陈菁徽指出,在和平摇摇欲坠的危险背景下,赖政府的建军备战却频频出包。军购案管理能力备受质疑,战机、建案10年的刺针飞弹、Mk-48鱼雷采购延迟不到,如今连最重要的国造潜舰都面临重大延宕与内部混乱,甚至遭国际指名。
陈菁徽强调,赖清德政府必须正视国际社会与国内对两岸管控以及军事准备的疑虑,全台湾人民都反对北京的文攻武吓,但也正因如此,台湾才更需要一个能确保安全、而非引发危机的政府。台湾人就是要有一个可以让台湾更安全的政府,结果当民众要问责的时候,政府只会推给都是中共的错,那要政府何用?甚至连为保家卫国的军人加薪都不愿意,这种只会「嘴砲」治国,只会将台湾推向危险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