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川普宣布对多国产品加征惩罚性关税,台湾亦被纳入名单,将面临高达32%的关税冲击,政策将于4月9日正式生效。这场突如其来的变局,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产业,特别是科技、制造与电商等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

面对全球贸易的重新洗牌,究竟哪些企业将陷入困局?为了深入解析这场关税风暴对品牌与行销的影响,数位行销领域的权威——Arete亚瑞特数位社群行销公司创办人兼CEO Steven黄逸旻提出观点。他身为破千数位行销专案的主导者、「社群行销管理师证照」中华民国电脑技能基金会总顾问,以及世新大学口语暨社群传播学系课程顾问,并曾领导奥美社群团队,拥有横跨两岸与国际市场的实战经验。本篇将由他以品牌实务视角出发,深度剖析企业在产业冲击下,应如何运用数位与社群趋势化被动为主动、化风险为契机,建立更有韧性的行销战略布局。

冲击产业一:出口型科技电子业:核心市场动摇,必须加速转型

● 为什么受到冲击?

科技电子产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一旦产品进入美国被加征32%关税,将大幅削弱价格竞争力。虽然半导体暂时豁免,但其周边设备、消费电子、电子零组件均可能首当其冲。

● 应对策略:

强化品牌价值: 过去依赖性价比,如今转向强化品牌信任与技术优势。透过内容行销,如技术白皮书、成功应用案例、研发影片,协助国际买主看见价值而非价格。

拓展多元市场: 将行销与业务重点从美国转向东南亚与欧洲。建议在地语言SEO布局、参展与媒体曝光同步进行,TikTok与LinkedIn为进攻新市场的重要工具。

CRM经营(B2B): 强化客户维系系统。建议导入技术支援型社群、定期技术简报、客制付款条件等制度,提升商务信赖与再购意愿。

冲击产业二:美系品牌代理商:价格挑战下的信任保卫战

● 为什么会被波及?

虽然美国加征的是进口税,但品牌总部往往会依照全球市场做利润平衡,因此出口成本或补贴条件可能改变,进而影响台湾代理商的拿货价格。同时,消费者对「美国货涨价」的预期心理也会压缩代理商的定价空间。

● 应对策略:

价格调整沟通: 应主动透过品牌社群、电商页面、客服系统清楚沟通价格调整原因,让消费者理解非品牌涨价,而是受全球政策波及。

加值式促销设计: 非单纯折价,而是设计「限量包装」、「会员加赠」、「预购加值」等形式,提升消费者的体感价值。

品牌信任累积: 透过社群贴文、使用者故事、产品研发背景公开等方式强化「品牌有坚持、有理念」的形象,提升价格承受度。

冲击产业三:跨境电商通路商:利润压缩下的全面优化

● 为什么价格会受影响?

虽然关税针对美国境内,但跨境商品售价会因物流成本上涨、平台手续费、广告竞争加剧而连动上升。当品牌或代购方无法吸收成本,只能将压力转嫁到消费者。

● 应对策略:

产品组合优化: 建议立即针对商品做毛利与热销分析,淘汰利润低与竞争激烈商品,聚焦在具品牌认知、稳定需求与较高利润的品项。

精准投放广告: 广告预算有限,更要放在对的产品与受众。透过GA4、Meta Pixel、TikTok Ads等工具进行动态再行销与转换追踪,提升每一分广告的效率。

探索新兴市场: 减少对美国平台的依赖。可透过Shopee、Lazada等平台测试东南亚消费者反应,将行销资源分散到具成长潜力的新区域。

哪些企业拥有逆势突围的机会?

机会产业一:内需导向品牌:市场稳、节奏快

● 与政策风险连动性低,可快速启动市场反应。
● 可加强台湾文化内容传递,透过社群互动、在地活动拉近距离。
● 善用数据(例如用GA4追踪点击与转换),即时优化行销内容与媒体配置。

机会产业二:多元出口市场企业:市场分散,抗震强

● 早已非单一市场依赖,拥有多语系、多平台经营能力。
● 透过KOL合作、区域型联盟行销迅速建立在地信任。
● 强化跨国内容行销与SEO布局,提升自然流量与品牌印象。

机会产业三:高品牌溢价能力企业:靠品牌而非价格生存

● 能透过内容行销深化品牌信念,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结。
● 建立高黏著度的会员制度,如会员等级、专属体验活动等,增加忠诚度与再购机会。
● 打造一致性消费体验(线上线下、客服、退换货等),强化品牌专业形象。

五大数位行销重点:从应变到突围的关键资产

面对市场剧变与国际政策风险,数位行销已不只是辅助工具,更是企业生存与成长的核心战力。以下五大关键策略,将帮助品牌从混乱中建立稳定节奏,从应变走向突围。

1. 全通路整合行销(Omnichannel):一致沟通,强化品牌影响力

消费者的注意力分散在多个平台上,因此品牌需要在LINE、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通路中建立一致性的视觉识别、语调风格与行销节奏。

不只是同步贴文,更要串接后端数据系统,如CRM与广告投放系统,实现用户行为追踪与客制化沟通,达到跨平台讯息整合、精准再行销的目的。
例如:使用LINE官方帐号追踪互动名单,结合FB广告进行再行销,让每一笔流量不再浪费。

2. 数据导向决策:让数据说话,而非凭感觉操作

行销决策应建立在行为数据的基础上。企业应全面导入 GA4、Meta Pixel 等追踪工具,掌握用户从浏览到转换的路径,洞察关键瓶颈点。

并透过 A/B 测试持续优化文案、视觉与投放时段,或运用 DCO(动态创意优化)自动生成不同版本广告素材,提高每一分预算的 ROI。

数据不只是分析结果,更应作为策略拟定与成效预测的依据,建立「测→试→调」的敏捷行销思维。

3. 品牌忠诚与 LTV 策略:从卖出一次到卖一辈子

在成本高涨、竞争加剧的情境下,**提升每位用户的终身价值(LTV)是营运关键。**这不仅是再行销,更是用心经营一段品牌与人的关系。

建立数位会员制度,搭配社群专属互动、线上问答、VIP内容,打造「会员就是朋友」的体验感。再结合CRM自动化流程,如生日问候、消费提醒与推荐激励,让品牌与顾客之间不只是交易,而是互动。

黏著度,是现代品牌最有价值的资产。

4. AI应用与内容加速:速度即是竞争力

当市场快速变化,手上没有工具就来不及反应。品牌应全面拥抱AI技术:

利用 ChatGPT 产制品牌文章、文案架构与SEO内容,提升创作效率。
使用 Midjourney、DALL·E 等AI绘图工具 制作主视觉与创意贴文,降低设计成本。
搭配 AI脚本工具与TTS配音系统,短影音、商品介绍快速上线,试水市场反应。
AI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创意的速度与精度,是品牌团队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5. 危机应变系统建构:让风险成为品牌韧性的一部分

在高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行销部门需要不只是发想活动,更需要建立预警与应变机制。

导入社群聆听工具(如melwater、InfoMiner、Brandwatch),随时监控品牌被提及的声量与情绪指数;设立「舆情仪表板」,每周检视潜在风险议题,预测问题爆点。

并且提前建置「危机话语库」与「品牌语气守则」,确保一旦发生事件,能以一致、冷静、有效的语言进行对外沟通,将危机转为信任升级的机会。

总结来说,这五大策略不是只为了短期补破口,更是企业长期体质升级的必要步骤。

结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2%关税的到来,对许多台湾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击,但也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与福总是相伴而生,面对压力,是选择退缩,还是转向更高维度的品牌与数位升级,将决定企业能否在危机中找到重生的契机。

这场变局,不只是市场重组的起点,更是品牌重新定位的黄金时间。当别人选择退场,我们选择深化内容、强化信任、整合数据、拥抱创新,以数位作为转型的杠杆,让品牌不只是活下来,而是活得更强。

未来永远属于看得懂风向、懂得弹性应变的人。在风暴中心稳住策略,善用数位行销与内容价值,才是品牌逆势翻盘的真正起点。

更多Steven数位社群行销研究室的社群趋势/观念/案例分享,敬请参考:

https://www.facebook.com/stevensocial/ 

本文简报:https://tinyurl.com/29gbsc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