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心脏外科权威林芳郁罹患失智症,让失智症议题再度引发各界关注。尽管失智浪潮已迫在眉睫,但新药的问世也让治疗露出一线曙光。今年6月,台湾首位阿兹海默症病人施打新型单株抗体药物,标志台湾失智治疗迈入新里程,健保署署长石崇良近日也证实已有药厂申请纳入健保给付并启动相关评估,最快年底有望展开讨论。
别把退化当老化!认知功能退化持续6个月以上就要注意 可能是失智前的关键警讯
「学不会新遥控器怎么用」、「说到一半就忘了要讲什么,又重复说前面已说过的事」,许多家庭对这类状况习以为常,却忽略记忆退化可能不是正常老化,而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讯。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王培宁理事指出,失智症是脑部认知功能退化的疾病,初期症状与老化相似易混淆,但失智症患者除了记忆等功能减退、还会有情绪个性的转变,甚至出现对家人误解等异常行为,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为了能及早诊断,建议若自觉认知功能退化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就医评估找出原因。若有相关家族病史者,应更积极就医进一步检查!
全台目前约有35万名失智症患者,其中近6成为阿兹海默症。台湾老年精神医学会陈正生理事长指出,台湾已于2025年迈入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突破20%。失智症盛行率也正随人口老化迅速上升,预估将从2024年的7.99%增至2050年的11.11%,届时全台失智人口将突破百万人。若依照国发会推估,2050年每1.4位工作人口就需照顾1位高龄者,对家庭照护、社福支援与整体劳动结构将带来沉重冲击。陈正生理事长强调,新型阿兹海默症药物介入有助延缓患者从轻度认知障碍 (MCI)、轻度失智期进入中重度失智阶段,不仅减轻超高龄社会的照护压力,也呼应了赖总统8年内将国人「不健康余命」从10%降至8%的「健康台湾」愿景。
为强化社会与媒体对失智症新治疗的理解,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与台湾老年精神医学会特别于7月4日举办媒体工作坊,公开说明失智症新药使用条件与治疗观念,期望翻转「失智无解」的错误印象,协助社会在关键时机做出正确行动。
失智症不是只有阿兹海默 4大类型一次看懂
不少民众常认为失智症是单一疾病,或是和阿兹海默症画上等号,其实是错误观念。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王培宁理事表示,失智症其实是一个症候群,有多种神经退化疾病都会导致失智症,主要可分为4大类型,包括以记忆力衰退为主的「阿兹海默型」、合并行动不便等巴金森症状的「路易体型」、伴随人格改变的「额颞叶型」,以及与中风等血管病变相关的「血管型失智症」。其中,阿兹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见的失智症类型,占比达56.8%居冠,好发于65岁以上族群,病情会持续恶化,但值得庆幸的是,阿兹海默症也是目前唯一有新药可用的病症。
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胡朝荣监事指出,阿兹海默症的致病主因在于病人大脑中异常堆积的β-类淀粉蛋白 (Aβ) 及Tau蛋白,这类物质早在症状出现的数年前、甚至数十年前就开始累积,逐步致使神经细胞受损,最初症状往往表现在短期记忆障碍,进而影响语言能力、方向感、判断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最终引发大脑萎缩与功能衰退。
轻度认知障碍 (MCI) 是失智前有机会逆转的黄金期
不过,在真正走向失智之前,其实还有一段有机会逆转的早期阶段,就是医界所称的「轻度认知障碍(MCI)」。王培宁理事表示,在失智症发展过程中,介于正常老化与失智症之间的MCI是关键的「治疗黄金期」,此时虽已有记忆或认知困难,但仍能维持煮饭、理财、服药等日常生活,其中每年约有10至15%会转化为失智症,而若能在此阶段即时诊断、找出病因,介入治疗,有机会改善或稳定病情。
想用失智新药先过「这三关」!早期诊断有望延缓病程
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胡朝荣监事指出,回顾过去20年,失智症治疗长期处于无药可用的阶段,只能控制症状,却无法改变疾病进展,直到近几年「单株抗体药物」获核准上市,才让失智症治疗迈入得以「改变病程恶化」的新时代。
然而,即使被及早诊断,是否能用上新药,还得符合层层条件。胡朝荣监事说明,患者须符合三项条件,才能进入疗程:首先需透过MRI (磁振造影) 确认是否排除「阿兹海默症」或有明显的脑血管疾病,其次要透过神经心理测验确认病程是否够早,最后则是透过Amyloid PET (类淀粉蛋白正子造影) 或CSF (脊髓液检验) 确认是否有类淀粉蛋白沉积,并以ApoE4基因检查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风险族群。
医病齐心争取 遗憾仍错过用药黄金期
即便新药问世,能否及时用上药物,关键仍在于是否在黄金期完成诊断与介入。蔡小姐与她母亲的故事,正是一个深刻而令人遗憾的提醒。早在2020年3月,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胡朝荣监事与病患家属蔡小姐便一同投入新药专案申请,历经医疗评估、卫福部公文核准、国外帐号注册等繁琐流程,只盼能为蔡妈妈争取到用药的一线希望。
虽最终成功取得药物使用许可,但就在准备启用之际,原厂却突然宣布暂停供应,使药物无法实际引进台湾。随著时间流逝,蔡妈妈的认知功能逐渐退化。如今虽已有新药在台上市,却因认知测验分数未达门槛,再度错失治疗良机。蔡小姐哽咽说道:「其实三年前妈妈还有机会……我们努力了这么久,却在关键时刻错过了。副作用不是我最怕的,我怕她再也不记得我是谁。」
胡朝荣监事坦言,这段经历是他行医生涯中深刻的遗憾,也更加坚定他推动「早期诊断、及时介入」的信念。他引用中风治疗的核心观念「Time is Brain」,强调失智症亦需比照办理:「就像子宫颈癌花了三十年才能落实早期筛检与治疗,我们也应在轻度认知障碍 (MCI) 阶段即刻行动,让病程停在还能控制的位置,别让患者一路走到失智晚期。」
单株抗体药物问世 阿兹海默症治疗进入新时代
目前全球已核准2款单株抗体新药,可用于早期与轻度阿兹海默症患者,这些新药皆透过清除脑中β-类淀粉蛋白,来延缓病程恶化,为长年无药可用的失智治疗带来重大突破。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胡朝荣监事指出,药物进入病人体内后,会标记出大脑中的毒性蛋白,让免疫细胞辨识并加以清除,就如同「清血脂」般持续作用,从源头降低对神经细胞的伤害。
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徐荣隆理事长强调,新药的可期待之处在于,不只改善临床症状,更能在影像上见到类淀粉蛋白明显减少等变化,让阿兹海默症治疗从过去仅能缓解症状,迈向针对病灶根源、扭转病程的新阶段,若能及早诊断并启动疗程,有机会延缓病程恶化近3年,为患者争取时间、守住生活品质,同时减轻家属照护压力。
在期待新药带来治疗突破的同时,患者安全仍是首要考量。使用此类药物时,仍须留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尤其是与类淀粉蛋白相关的影像学异常 (ARIA)。ARIA 包括 ARIA-E (脑水肿) 与 ARIA-H (脑内微出血)。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案例的严重程度为轻度至中度,且多发生于治疗初期。当病患出现相关副作用时,医师将依其严重程度采取分级处置原则,以确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理事长徐荣隆指出,阿兹海默症新药问世,为病人与家庭带来一线希望,尽管新药仍无法治愈失智症,但已被证实能有效且明确地延缓病程恶化。不过,他也提醒,治疗成效高度仰赖早期发现、正确诊断与适时介入,唯有在疾病初期即治疗,才能真正发挥药物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