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指出,Nano Banana的应用范围涵盖去背、光影调整、3D场景生成、漫画分镜与跨年代风格转换,近期在社群平台爆红的「宠物变雕像」、「公仔盒装化」与「不同年代样貌重现」都源于此工具。Google强调,所有生成图片皆嵌入可见与不可见的「SynthID」浮水印,无论是否裁切或编修,皆能追溯其 AI 来源,以降低误用或深伪风险。
目前免费用户每日可生成100张图片,付费用户则达1,000张,但随著需求暴增,Google 坦言未来可能调整额度。解析度部分,网页版已率先支援更高输出,行动端更新预计下周上线。
至于外界关心的Pixel手机整合,Google仅回应仍在「早期讨论中」。未来也将持续强化跨模态功能,规划把静态图片直接转为影片,结合既有的 Photo-to-Video 与Veo 3模组,提供更多创作可能性。
台湾使用者回馈方面,媒体在交流会上提到,部分免费版用户在连续多次编辑同一张图片时,生成结果仍存在不稳定与重复输出的情况。Google回应,目前正持续优化模型的多回合处理能力,并建议使用者调整提示词以改善结果。
另有大家关注浮水印是否能在裁切或后制后被移除,Google表示Nano Banana所嵌入的「不可见浮水印」无法被删改,未来也将提供检测工具,让一般用户能自行确认影像是否为AI生成。
至于「能否在生成图片后立即自动制作影片」,David Sharon透露团队正积极研究这项跨模态功能,虽然尚无具体时程,但已列入开发蓝图。对使用者来说,从图片到影片的自动转换,代表未来创作门槛可能会再被拉低。当生成影像变成日常操作的一部分,下一步要思考的或许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我们要怎么使用这些工具」,来区分娱乐、工作甚至专业应用的边界。
🍌update:
— Josh Woodward (@joshwoodward) September 4, 2025
200M+ images edited
10M+ people are new to @GeminiApp - welcome!
TPUs red hot
SRE pagers howl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