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就在球场:从耳濡目染到真正热爱
「我一出生就是在球场里长大的小孩,对草地、树林、果岭都特别亲切,几乎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里奔跑。」何丽纯说道。18岁那年,她远赴美国就读高尔夫学院,后来到香港工作,重返熟悉的高球世界担任教练,考取美国LPGA执照,并持续参与国际进修课程。
但她坦言,这段旅程的起点,并非出于热爱。「其实小时候我对高尔夫没有特别喜欢,是因为爸爸的关系才接触。」那个年代小孩打球的不多,她只是顺著环境走,直到美国训练密集、打球机会变多,才渐渐习惯。真正让她爱上高尔夫,是在香港教球时,感受到学生的回馈与成就感,那份成就感让她找到热情,才真的喜欢上这项运动。
何丽纯描述,至今难忘一位学生、一位在香港经营卡拉OK连锁的老板,「他是出了名的难搞,换过很多教练,大家都说教不动、脾气大,我是最后一个。」第一堂课对方满脸怀疑,但她用专业与耐心一步步建立信任,学生后来主动续课,甚至成为朋友,「能够从怀疑变成信任,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肯定。」
那段时间,身为女性教练的她,在当时仍以男性为主的高球圈中格外引人注目。「后来有媒体报导我为『香港第一位华人女高尔夫教练』,当时我自己都不知道,还因此接受了不少访问,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责任。」
相关新闻:专访|从「原罪」焦虑到示范标竿 何丽纯翻转高球场成为ESG新典范

高球变年轻了!从菁英运动转身成社交生活风格
过去,高尔夫常被视为男性主导、规则严谨的菁英运动。但何丽纯观察,近年女性与年轻人参与比例明显上升,特别是随著职场中女性高管与女创业者崛起,「本来这运动就不是只有男生能打,现在更多元的参与,让整个产业也在改变。」
何丽纯认为,台湾高尔夫球产业已进入成熟期,62座球场难以扩增,经营模式也偏保守,「我回来这行后的感觉是:不创新就是死路一条。」她推动数位化、AI导入,并针对年轻人推出年度制订阅会员,贴近他们讲求弹性、不绑约的使用习惯。
传统会员重视健康与稳定,愿意投资终身球证;年轻人则更像健身房模式,一年一签,重视社交与便利。她进一步提出「球场会所化」概念,2024年12月也将在大直开出全台首座会员制「城市会所 City Hub」,打造打球、聚会与社交并存的空间,「年轻人看的是朋友在哪里,连结感才是高球年轻化的关键。」

从郭董一杆进洞 看年轻人高球社交新风景
对何丽纯而言,高尔夫从来不只是运动,更是一种深度的人际沟通媒介。「打一场球要四个小时,大家手机收起来、也无法闪躲,反而创造出一种难得的真实对话空间。」她观察,许多关键合作并非在会议桌上敲定,而是在果岭上自然促成,「像萧万长副总统过去就常透过打球接待外宾,这就是最典型的国民外交。」
2024年,一场「一杆进洞」,让国华意外登上社群媒体焦点。影片主角就是鸿海创办人郭台铭,他在球场击出一杆进洞的瞬间被现场年轻人拍下并上传社群,迅速引爆讨论。何丽纯说:「那天真的是巧遇,郭董常来球场,这次刚好打出一杆进洞,我就依惯例颁发证书。」球场本来就会为创下纪录的球友进行表扬,但这次因为年轻人即时记录、主动分享,意外形成最自然的口碑行销,「不是安排好的宣传,反而更真诚,也让年轻人看到高球不同的面貌。」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重新定义高球可能性
「我们的核心理念就是:挑战现况,创造价值。」何丽纯语气坚定,身为新世代经营者,她相信高尔夫球场不该只是维持传统模式,更应该主动回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从场地设计到数位服务、从会员制度到ESG永续,她逐步改造,就是为了让球场不只是球场,而是更多人的生活舞台。
何丽纯相信,高球不会被时代淘汰,关键在于经营者能否重新定义它的角色,它可以是年轻人交朋友的场所、企业交流的会所,更可以是实践永续的绿色平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不只是她对国华的期许,也是她希望传递给每一位走进球场的人生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