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数据孤岛整合OT与IT,从群创案例看AI如何在产业落地
彭恺翔在Moxa座谈中指出,云界是一家新创,由伊云谷(6689)投资,专注于串联Cloud与Edge,并强调「把数据的拥有权取回来」。他提到,过去工业现场多以专案思维处理问题,导致系统间出现数据孤岛,IT部门难以整合,甚至造成「数据误导」。NeoEdge平台的核心在于整合OT与IT,透过ETL(Extract、Transform、Load)流程,将不同协议的数据撷取、清理并导入IT系统,再交由客户AI团队应用。
平台同时具备AI模型部署功能,形成「边缘数据收集—云端训练—回边缘推论」的闭环,并可即时勾稽OT数据。他强调,平台结合Moxa工业电脑的TPM 2.0晶片、X.509凭证机制及IEC-62443规范,确保数据在边云架构下的安全性。
在应用案例方面,群创已与云界合作,以「PHM预测诊断」为基础,运用五年资料与演算法建立平台,目前部署2,000颗感测器监测1,000台设备,借由数据分析提供健康指标(Health Index),预测设备寿命与维修方向。当马达或传动轴出现异常震动时,系统可即时提示,避免突发停机。
彭恺翔指出,这套演算法已趋于成熟,群创正推动平台商品化,拓展至养殖、生产设备与轨道运输等产业。云界平台最大优势是「不绑定感测器」,只要能输出震动加速度的装置皆可使用,并可整合不同品牌OT数据,避免形成新的数据孤岛,为后续AI分析奠基。

边缘AI协作驱动数位孪生,混合云资安成制造新挑战
彭恺翔表示,云界推动的「边缘协作」(Edge Architecture),让数据能在企业内水平流通,而非传统的垂直封闭。智慧制造不再局限于集中式分析,而是扩展至分散式边缘端。AI的导入,加速了数位工厂的进化,也带来虚实整合与数位孪生(Digital Twin)的新应用。
他举例,全球最大的铁道车辆制造商,透过AI建立数位孪生环境,让维修人员能在模拟场景中训练,缩短学习曲线并提升效率。在自动控制方面,边缘端能达成毫秒级反应,而云端则适合进行庞大模型训练,形成「云端+边缘」互补架构。
制造业者对数据隐私高度敏感,仅少数愿意将数据完全上云,因此混合云与地端并行逐渐成为趋势。以台达电(2308)为例,全球有近四万台设备需要管理,如何在庞大系统中导入AI是一大挑战。彭恺翔强调,必须遵循IEC-62443等国际资安规范,台湾「关键基础设施法」也依此建构,确保数据在安全架构下运行。
除了技术应用,彭恺翔也谈及国际政经环境。他指出,面对美国总统川普再掀关税战,若企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必然首当其冲,例如台湾工具机产业便是「海啸第一排」,有厂商因此采「做四休三」因应。但若市场不以美国为重,就无须过度担忧。云界目前未经营美国市场,影响有限。他认为,软体平台部署多在云端,相关税务负担也相对较轻。

平台竞争与差异化,瞄准中小企业需求
谈到竞争环境,他分析,研华、凌华等工业电脑厂商虽推出平台,但主要目的是促进硬体销售,软体仅为辅助。云界没有硬体包袱,能与多家工业电脑厂商合作;同时,市面上不少软体业者强调「end-to-end」方案,但往往将数据收回自己系统,让企业反感。云界平台则把数据导回客户MES或资料库,由客户自主决定呈现方式。
他以东元为例,虽推出预测诊断服务,但因难掌握马达端安装变数,数据有限;而云界则能整合不同品牌马达数据,并将数据拥有权交还客户。这正是打破数据孤岛的关键。
彭恺翔提醒,大厂有资源自行处理数据,但中小企业往往无法承担,容易受制于外部平台。例如部分供应商提供仪表板,但数据仍存放在供应商资料库,客户无法完全掌握。云界的边缘端方案,能即时收集并勾稽生产工单,涵盖人员、机台、物料、制程与环境数据,甚至绑定电力消耗,生成完整报表,协助企业进行全方位管理。
彭恺翔表示,云界平台强调「泛用性」与「简单化」,不仅适合大型企业,也适用于中小企业。他最后也补充:「Simple is beauty,简单就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