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民进党内被视为「小英男孩」的经济部绿能科技产业推动中心前副执行长郑亦麟,因涉贪收贿遭声押禁见,与近年层出不穷的「绿电蟑螂」事件叠加,让绿电政策蒙上阴影。绿电原本应该是转型的核心动力,如今却因贪腐与地方势力交易,成为社会信任崩塌的焦点。
台湾「绿电蟑螂」频传,根源在于绿电建置涉及庞大土地与土方利益。太阳能发电厂需大面积土地,还有各种标案、电力分配,背后都是地方派系与财团角力。缺乏透明监管,使政策推动常被转化为金权交易,从环评、土地征收到工程发包,处处可见寻租空间。原本为推动净零的政策,却沦为政商利益温床,信任因而崩解。
台湾能源政策长年被政党对立绑架。一方死守「非核家园」,即便绿电未到位,仍让火力发电硬撑;另一方大喊「核能回归」,却少有正面回应核废料与安全问题。政党口号满天飞,却少见务实规划。核能新技术确实值得关注,但距离商转仍远,无法解决当前供电缺口。结果讨论始终停留在要核/非核的二分题,真正需要的长远能源结构调整却被忽视。
台积电等国际大厂早已因加入RE100承诺,必须确保生产电力符合净零需求。台湾绿电并非「太多用不掉」,而是「供不应求」。能源政策最大错误在于,把能源视为选战工具。绿能需要透明制度避免「蟑螂」乱窜,核能则需专业安全评估,而非被意识形态左右。
核三公投已投下警讯:民众要的不是口号,而是真诚、务实的规划。若政党继续沉迷于攻防,错过的不仅是能源转型,更是AI与净零时代的竞争先机。能源不是政党武器,而是台湾未来十年的生死题。
延伸閱讀:小英男孩郑亦麟涉贪

台北101周年庆即起至10/12 聚焦独家限量、潮流快闪、顶级体验三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