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发展模式各有千秋 市场未成熟仍积极投入
石黑浩指出,美国如NVIDIA、Tesla已投入开发,尤其Tesla在工厂端展现高度企图心,但市场是否真的存在,仍需要持续观察。他以本田ASIMO与Sony为例,当年退场就是因为「市场不存在」。相较之下,中国凭借低廉机体成本能进行大量试验,一旦需求浮现,很可能由中国率先卡位。
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现况上,石黑浩直言最大瓶颈在于「手部灵巧度」与「动作安全/避障能力」,仍远不及人类。如果机器人行走时容易撞人或踩脚,将难以被社会接受。反之,语音对话、影像理解与陪伴等功能进展较快,未来可能率先落地。但要达到全面普及,「最大卡点仍在动作机构」。
他强调,发展应该「先从CG分身(Avatar)商业化」。例如餐厅的送餐机器人,若加上CG分身代理人,就能扩展到点餐、客服与互动行销,逐步增加附加价值;待体验成熟,再把价值转移到成本更高的实体人形机器人。他透露,自己的研究团队原本专注CG分身,如今也逐步投入人形机器人。
石黑浩形容现况是「市场未至、资金已热」。中国只要喊出口号,投资资金就会迅速涌入;美国则相对冷静,但仍有具备资源优势或需要展现创新故事的企业投入。他认为,参与者越多,技术进步越快,真正落地的时间也会比预期更近。

台日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半导体与感测器是核心优势
对于台湾,他建议可透过「低价机体+在地感测器与AI模组」的方式,打造符合在地需求的人形机器人。这与过去台湾在电脑产业的角色类似:以共同技术基盘为核心,再由各企业在专精处深耕,开发出差异化产品。
谈到自己创业动机时,石黑浩坦言:「因为没有市场,所以我才去成立公司。如果市场已存在,早就一大堆人做了。」他认为,谁能率先创造市场与价值,谁就能成为产业先锋。
在回答媒体提问时,石黑浩进一步指出,台湾与日本的宿命就是「必须持续开发新技术」,中国与美国则仰赖庞大资金与国家或企业力量,这正是最大的区隔。他直言,只要美中认定某项技术具备成长潜力,就会投入大量资金推进,这是台日永远无法跟上的速度。因此,持续研发创新是唯一能立足国际的方式。
石黑浩点出,台湾的半导体实力毋庸置疑,「没有台积电,全世界都会遇到问题。」同时,台湾在感测器领域也具备优势,与日本类似,擅长将技术做到极致。他认为,台日若能携手合作,有机会形成战略联盟,对抗中国庞大资金驱动的模式。

社会定位成关键 机器人能否成为朋友取决文化接受度
谈到人形机器人在社会中的角色,石黑浩提出「Avatar分身」的概念。他指出,日本社会对机器人抱持高度包容,即使人形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也不会被视为「奴隶」,而是能与人并存、提供服务的存在。反观其他国家,人们则容易把机器人视为劳动替代者。
他进一步表示,未来应用不仅限于工业,也将延伸至日常服务。「你可不可以把人形机器人当成朋友?它在人类社会里的定位,就是取决于各国社会的文化与接受度。」石黑浩坦言,他也好奇台湾社会是否能接受机器人走入家庭,成为日常陪伴与服务的一部分,这也是他来台演讲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