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与感测器优势 驱动AI机器人走入日常

曹世纶表示,石黑浩在大阪万博展馆以「扩展生命」为主题,透过跨生技术与仿生机器人展示,带来极具启发性的想像。他强调,机器人若要真正走入日常生活,不仅需要强大的运算晶片与AI大脑,更需要台湾产业链所提供的感测器与关键元件,让机器「看得见、感觉到、理解人」,并能自然互动。这不仅将改变教育、医疗与社交模式,也为台湾创造新机会。

他指出,台湾在PC、车用电子及AI晶片上已建立优势,未来应将成功经验延伸至机器人,并深化台日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突破。

工研院副院长胡竹生。吕承哲摄
工研院副院长胡竹生。吕承哲摄

少子高龄社会挑战 推动多元应用与制造能量

胡竹生表示,全球机器人热潮背后,是少子化、高龄化与劳力不足等挑战。过去受限于运算能力,复杂应用难以落地,如今AI崛起带来新契机。他认为,台湾未来五到十年必须立基半导体优势,并思考在晶圆代工、封装之外,还能如何把感测器、致动器、边缘运算模组等关键零组件做进机器人平台,同时以量产制造与成本效益支撑落地。

胡竹生提出四大策略:首先,以AI升级既有机器人介面,避免重造;其次,掌握全球AI软体发展,切入新应用;第三,善用制造优势,推动复杂设计与制造;最后,强化零组件与半导体支援并兼顾成本效益。

他强调,工研院的原则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人形只是面对人类环境的工程最佳解之一,并非所有应用都需人形;医疗领域未来将分为「硬」的手术机器与「软」的陪伴/照护两线并行,后者更涉及心理与社会系统设计。

石黑浩教授。吕承哲摄
石黑浩教授。吕承哲摄

Avatar虚拟分身技术崛起 商业化应用率先突破

石黑浩则点出,AI与机器人将快速演进,其中「Avatar(虚拟分身)」是关键方向,可依循人的意志提供服务。他区分两类:一是工厂、物流等「物理性服务」,二是商场导览、心理咨商等「具温度的服务」。

虽然目前市场规模有限,但他看好未来将急速成长,并带动半导体与软体需求同步扩大。他提醒,人形机器人市场尚未成熟,过去本田与Sony退场就是因需求不足。不过,他认为Avatar能率先商业化,例如送餐机器人若结合CG分身与对话代理,便能从运送延伸至点餐、客服与互动行销,未来再转移到更高附加价值的人形机器人,才有机会成为产业突破口。

人型机器人。SEMI提供
人型机器人。SEMI提供

台湾从三大面向著手 从介面升级到模组化产品落地

综合三方观点,台湾未来可从三大面向切入:一是利用AI升级现有机器人介面,避免「重新发明轮子」;二是锁定Avatar与对人服务的软体生态,打造可复用的多模态模型与代理;三是发挥制造与供应链优势,形成「感测器+边缘算力+自动化技术」的模组化产品,率先落地在物流、门市导览与长照陪伴等场域,借此逐步累积国际竞争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Fed利率决策会议前夕 美股收盘涨跌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