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钦泰表示,曾繁城是台湾第一批前往美国RCA取经的技术团队一员。回忆1977年在工研院电子所积体电路示范工厂带领晶圆制造时,他说:「第一批晶圆良率就超过 70%、80%,比RCA还要好!」这也成为台湾迈向晶圆代工之路的起跑线。
1984年,他负责建置台湾首座先进VLSI工厂。原计划采五吋晶圆,但曾繁城认为未来势必跟不上国际脚步,坚决主张改建六吋厂。他坦言:「经费不够,我就建议少买一点设备,把六吋的生产线建起来。」这看似冒险的决策,却成为日后台积电快速量产与追赶国际的先发优势,「如果当初建五吋厂,台积电今天不会这么顺利。」
台积电成立前夕,工研院电子所人才大量外流,员工须放弃公保、年资归零,待遇也不如民间。为同仁争取合理薪资补贴时,却未获张忠谋同意,曾繁城一度拒绝移转。他坦言:「史院长对我说,老曾,你不去就没有人去了。」基于使命感,他答应了,「我原本想待两年就回工研院,没想到一留就是四十年。」
加入台积电后,曾繁城持续推动技术自主,而非依赖外购授权。「如果只买技术,永远落后。」曾繁成带领团队陆续突破5微米、3.5微米,甚至2.5微米制程。更与章青驹、史钦泰赴荷兰飞利浦谈判,成功争取2.5微米技术免权利金,替台湾站稳技术主权。
而代工模式的崛起,也源于一场国际认证。1987年底英特尔访台,隔年签署合作,由台积电依英特尔标准进行产品认证。1989年认证完成后,台积电代工业务快速起飞、毛利率升至25%,良率更达90%,象征台湾具备自主改善能力。
曾繁城回顾:「一开始没有人看得起代工,但我们证明自己做得到,而且做得更好。」
他指出,当年的国际竞争环境相对宽松,台湾才能一边引进、一边追赶。然而真正让台积电走向世界巅峰的,是不曾妥协的技术累积与研发坚持。「英特尔做6吋厂时是1.5微米,我们是2.5微米,但差距就在努力追赶中逐渐缩小。」
如今,台积电成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曾繁城也已在台积电奋斗超过40年。他笑称,若当年不是史钦泰的一句话,可能就留在工研院了,但更无悔自己做出了人生最关键的选择,「坚持自己做技术、打造自己的能力,这是台湾半导体能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