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计总处公布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1.48%,整体涨幅虽不算激烈,但民众却普遍感受到日常开销「有点吃不消」。主因落在高频率消费项目中,肉类价格较上年同月上涨5.43%、外食费上涨3.56%,两者合计推升购物频率高的分类增幅达1.75%。相较于一年才买一、两次的3C商品,餐饮支出因每天消费,价格变化自然更明显。
以每月消费支出约8万元规模的家庭为例,在购买相同品质与数量情况下,整体需较去年多支出1,184元,其中外食费支出增加304元最多,肉类支出则增加101元,是民众感受最显著的两大来源。
进一步观察食物类细项,蛋类、谷类及其制品(如米、面包)也出现上涨,外食端受到人力、食材及餐饮业成本反映影响,使价格逐月垫高。 近三年外食费指数走势亦呈现稳定向上趋势,10月指数较去年同期高出明显幅度。
不过,蔬果类价格则呈现下跌,蔬菜价格年减4.93%、水果减1.33%,主要因去年受山陀儿台风影响,基期较高,使今年比较结果反向走低,抵销部分涨幅。 对家庭而言,虽然会感觉肉与外食变贵,但若最近多购买蔬菜,反而可能觉得较「不伤荷包」。
除了餐饮,其他生活成本也同步垫高。报告指出,住宅管理费、家庭用电、汽车保养与修理等项目10月也呈现明显调升,加上台铁调涨票价、旅游团费因连假而攀升,整体支出结构出现节庆性推力。
整体来看,10月查价项目中,368项商品扣除非属产季水果后,上涨者多达223项、权数高达71.1%,下跌者则为130项、占27.5%,显示价格上涨项目具相对优势,才使民众普遍有感。
专家指出,虽然CPI整体涨幅看似温和,但民众的感受更取决于「购买频率」。以每天都吃的餐点、每周烹调的肉类最容易被「感受性放大」。相对来说,电视机、行动电话等价格下跌幅度虽高,但因购买频率低,不易抵销心理压力。
换言之,肉类与外食变贵并非错觉,属于生活中最容易累积体感涨幅的类别。未来在连假、能源价格调整与人力成本持续推升下,餐饮价格恐仍有向上压力,消费者可能需更留意家庭支出配置。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