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政府端,把台湾出口强、顺差大简化为「刻意压低汇率」并不符合现实。台湾对物价的政治敏感度极高,理论上通膨推升才能带动薪资,但台湾社会普遍不接受物价快速上涨,政府也不可能冒著民怨,以「汇率升值换购买力」作为政策工具。相反地,多以补贴方式压低物价,也使中油等国营事业长期面临亏损。同时,寿险因长期投资等因素大量持有美债,等同是台湾有大量储蓄以美元计价资产持有,产生货币错配,这其实是结构性困境,而非政策选择。
企业情况也相当复杂。表面上新台币偏弱有利出口,但科技业竞争力来自技术与供应链密度,即便升值仍具备订单能力。反之,传产与中小出口厂更无法承受汇率的大幅波动。若新台币大幅升值,真正受冲击的不是少数企业,而是台湾整体产业结构。对企业而言,汇率牵动的是整条产业链的骨架,贸然升值犹如抽掉支撑台湾经济的主柱。
最深刻的压力则落在民众身上。薪资停滞、房价高涨、所得分配失衡,是台湾长期累积的结构性问题,影响著每一笔生活支出。「努力不值钱」的感受并不是汇率单一指标能解释。房市资金过度集中、内需偏弱、工资结构僵固,才是民众日常压力的核心。
因此,「台湾病」若仅聚焦汇率,难免流于简化。台湾经济确实存在问题,但本质是「结构性」而非「货币性」;是产业集中、薪资僵固、房价失衡,而不是「靠低汇率堆出科技奇迹」。台湾能在全球供应链中屹立不摇,靠的是技术密度、人才与制造能力。真正该讨论的,是如何改革内需、劳动市场与金融体制,而不是急著贴上标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经部砸5亿元投入运动科技五大创新技术 衍生产值估逾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