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柏克莱分校(UC Berkeley)今天发布新闻恭贺名誉教授克拉克(John Clarke),校友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和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殊荣。3人展示了量子力学如何在新尺度上运作,对下一代量子技术影响深远。


印度经济时报(Economic Times)描述,1980年代中期,在柏克莱宁静校园里,3名物理学家组装著一个当时没人关注的电路,它小到可放在指尖上,这个超导装置研究后来证实,量子力学中的穿隧效应及能量量子化可存在于有形、可见的物体中。

 

加大柏克莱分校名誉教授克拉克。美联社
加大柏克莱分校名誉教授克拉克。美联社

低调内敛有耐心的克拉克

克拉克1942年出生在英国剑桥,成长于战后,当时物理学是所有领域先驱;1968年取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后搬到柏克莱,度过整个职涯,致力探索超导体量子特性。


克拉克风格低调内敛,对测量工作一丝不苟、极为专注,著迷于超导电路的内部运作,形容那是一片「无形风景」,柏克莱低温实验室因他成为物理学研究的理想空间。


德沃雷195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在重视深层与抽象思考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完成博士学位,1980年代初期以博士后研究员身分加入克拉克团队,将欧洲式的大胆风格引进,经常发问「如果...会怎样?」,推动技术前进。

 

来自巴黎的德沃雷。美联社
来自巴黎的德沃雷。美联社

爱问为什么的德沃雷

在柏克莱,德沃雷遇见导师克拉克、及充满好奇心的伙伴马丁尼斯。德沃雷曾回忆3人的合作,表示「大约翰(克拉克)有耐心、小约翰(马丁尼斯)有火花。」


德沃雷后来到了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成为量子电子学领域的领袖之一。他经常将荣誉归功于在克拉克团队的岁月,因为那是「量子物理变得真实」的时期。


1958年出生的马丁尼斯是3人中最年轻的学者,在团队中,他扮演著持续打造、调整、再重建实验装置的成员,力求设备完全符合团队的需求。

 

马丁尼兹擅于打造实验室设备。美联社
马丁尼兹擅于打造实验室设备。美联社

有火花的「物理学家中的工程师」

在马丁尼斯眼中,他们早期的研究不仅是量子现象的证明,更是一项技术的种子。


多年后,马丁尼斯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带领实验,利用超导电路实现量子位元,这是全球研究团队和公司正在开发的量子电脑的关键一步。


马丁尼斯经常被形容为「物理学家中的工程师」,他的务实促进团队实验得以实现。


时至今日,3位获奖者分别书写著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篇章。

 

严谨、想像力与工艺的完美结合,让三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美联社
严谨、想像力与工艺的完美结合,让三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美联社

严谨、想像力与工艺的结合

克拉克仍是柏克莱备受推崇的人物,他的研究至今仍被尖端超导研究引用;德沃雷持续在耶鲁大学任教,他的量子奈米电子学实验室不断拓展量子相干性与控制的界限;马丁尼斯则在历经加大圣塔芭芭拉分校和Google量子人工智慧实验室的多年工作后,仍身处研发可扩展量子电脑竞赛的最前沿。


3人将不同特质和元素带进团队,克拉克的严谨、德沃雷的想像力、马丁尼斯的工艺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连接,证明了量子行为并不局限于原子的无形世界。(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劝戒川普 再删研究预算将「瘫痪」美国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