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电讯报》(The Telegraph)报导,这幅名画的作者维梅尔几乎专门为荷兰代尔夫特的一对夫妻——彼得范鲁伊芬(Pieter Claeszoon van Ruijven)和玛丽亚德克努伊特(Maria de Knuijt)——工作。这对夫妻属于一个激进的基督教派别「重洗派(Remonstrants)」。

因此,葛拉汉–狄克森推测,画中那位神情沉静、头戴异国风头巾、佩戴巨型珍珠耳环的少女,很可能是这对赞助人的10岁女儿玛格达莱娜(Magdalena)。

他指出,少女的装扮实际上是模仿耶稣的追随者——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而重洗派信徒的生活正是以抹大拉的马利亚等人为榜样。

葛拉汉–狄克森表示:「1667 年秋天时,玛格达莱娜大约 12 岁。如果她和父母一样属于激进的 Collegiant派别,那么她很可能就在这个年龄正式立下信仰誓言。」

他补充说,维梅尔本人也在重洗派中成长,并参与过 Collegiant聚会,「他每一幅画都受到玛丽亚德克努伊特及其亲近者——包括他自己——所珍视的宗教信仰所启发。」

然而,这项说法并非毫无争议。

艺术史作家米林顿(Ruth Millington),曾著有《缪斯:揭开艺术史杰作背后的隐藏人物》(Muse: Uncovering the Hidden Figures Behind Art History’s Masterpieces)一书作者,认为这幅油画并不一定是「现实人物的再现」。

她对《每日邮报》表示:「这幅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性。它不是一幅可以轻易辨认对象的肖像画,而是一幅『表情画』(tronie)——描绘想像中人物的作品。太多人倾向把画作看成艺术家生活的反映,但实际上它们远比那更复杂。」

与许多荷兰同时代画家不同,维梅尔以「刻意留白、让观者自行诠释」而闻名。

甚至连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作者雪瓦利耶(Tracy Chevalier)——其作品启发了2003年由史嘉蕾乔韩森(Scarlett Johansson) 主演的同名电影——也认为:「这幅画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永远无法被完全解答。」

她说:「你无法真正知道她在想什么、感受什么。如果这个谜被解开了,那么人们也就不再驻足凝视这幅画了。」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英国安德鲁王子「自行放弃」皇室头衔有猫腻 是为了保护他最重要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