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分析,中国的青年失业率长期徘徊在约两成,许多即便找到工作的人,也担心下一个失业的可能。加上持续延烧的房地产危机,使得在一线城市买房对年轻人而言几乎成为奢望。这些结构性问题让一批中国年轻人选择转向极简、节俭的生活方式;社交平台上充斥著如何以最少开支生活的教学内容。
24岁的「张小米粒」便是以此为职的全职网红。她在社群上以肥皂代替所有清洁保养产品,拍摄挑选便宜又耐用商品的影片,吸引近十万粉丝观看。她坦言,希望提醒大家避开消费陷阱,「省钱才能减轻压力。」
另一位在北京打拼、网名「北漂的小小草」的创作者则专注于料理节省。他宣称一美元(约30元台币)就能解决两餐,六年累积超过130万人民币(约560万元台币)的存款。当有人问他未来是否仍要维持如此自律的生活,他只能回答:「我不知道。」这份迷惘回应反映出整个世代的焦虑:努力不见得能换得稳定的未来。
中国以往的高速成长成功度过疫情冲击,也抵挡了川普的贸易战。但分析普遍认为,若无法真正扩大国内消费,这个经济体将面临长期结构困境。与倾向过度消费、累积信用卡债务的美国相反,中国人天性偏向储蓄。面对经济走弱,这股节制心态更为强化。
多年来官方提出要提高家庭消费,但目前消费仅占GDP的约39%,远低于许多已开发国家六成左右的比重。尤其是成长于相对低迷时期的年轻人,比上一世代更悲观。在北京,一名年轻女子表示,薪水被削减、找工作困难,「像这样的经济环境,根本无法让人敢大笔花钱。」
高失业率与不稳定的工作市场也造成企业更容易压低薪资。另一位20多岁的男子说,身边许多朋友仍失业在家,「我们都希望好转,但我不太乐观。」
结构变迁也加剧问题。随著中国从制造业转型为高科技产业,劳动需求减少,不少硕士毕业生甚至转而从事快递等工作。学历与职缺需求的落差,加上科技产业本质上非劳动密集,使青年面临更大的压力。
此外,长期经济过度依赖投资与出口,使结构性风险累积。当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升高,外需疲弱时,中国更需要强化内需以缓冲冲击。然而通货紧缩正在形成另一个恶性循环:企业降价,消费者等待更低价格,大额消费被延后,景气更难复苏。
外界建议,政府须增强社会保障、提高薪资或提高安全感,才能真正让年轻人愿意消费。过去官方透过补贴刺激购买家电与汽车,但效果有限。
对张小米粒而言,节俭不只是个人选择,更是一种文化延续。「我祖父那一代就非常节省,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她说。如今,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这种节俭成了许多年轻人唯一能掌控的安全网。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