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报导,中国社群媒体上近期出现自称「老鼠人」的群体,他们志向减退、极简消费、逃避社交,掀起新一波「青年倦怠」的讨论。华尔街日报指出,年轻人的消费心态转变,可能导致中国依赖内需推动经济成长的策略出现危机。


华尔街日报26日报导,近几个月,「老鼠人」这个新的群体标签在中国社群媒体迅速走红,总浏览量数以十亿计。「老鼠人」指那些宅在狭小房间、逃避社交、长时间躺在床上滑手机的年轻人。


其中一篇热门贴文显示,一位20岁的大学生早上10点醒来,在被子里待上好几个小时,不去食堂而是点廉价外卖,除了拿快递外很少离开床。他将宿舍的床用帘子围起来,并把这个昏暗空间称为「老鼠窝」。


「老鼠人」包含各种不同的细节描述,但主题相差无几:晚睡晚起、志向减退、极简消费、偏爱独处和线上互动。虽然这个标签本身带有轻松调侃的意味,但它的流行反映出日益增长的疲惫和沮丧,掀起新一波「青年倦怠」的讨论。


当今中国的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不仅教育成本增加,高强度竞争收获的回报也越来越少,那条曾经被认为可以实现的人生道路:一份稳定的工作、读研、买车、买房和稳步的生活方式升级,感觉越来越遥不可及。

 

中国就业竞争激烈。资料照片
中国就业竞争激烈。资料照片

有专家表示,这一趋势反映出,整体而言,年轻人正在对工作和志向进行重新评估。这种重新评估也体现在消费模式上。有经济学家警告,这一转变可能影响中档消费品乃至长期经济增长。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驻香港的高级经济学家Gary Ng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年轻消费者消费欲望的结构性下降,可能会导致「中价位的产品和服务空心化」,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中国的长期潜在增长将减速」。


「老鼠人」不旅游、不聚餐、不升级电子产品,而是把钱花在串流媒体服务、休闲手游、方便食品、平价美妆产品和舒适家居用品上。这转变将使长期仰赖中国年轻一代作为增长引擎的产业受到影响,如汽车制造、服装零售、健身房、餐厅、旅游平台和中端生活风格品牌。


报导指出,尽管中国政府为了促进消费,发放许多消费券与补贴,但倘若核心问题不是缺少收入而是缺乏信心,那么这些工具就不管用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周期性放缓,更是一代人对何为「美好生活」的重新思考。


仍有许多中国年轻人在追求工作与晋升,但「老鼠人」标签出现文化吸引力,意味著部分青年群体正在选择退出十多年来支撑中国内需的消费型生活模式。「老鼠人」的兴起可能只是对经济压力的暂时反应,但也可能标志著中国年轻人与工作、志向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长期转变。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肉偿抵餐」台女网美签证过期 美媒:恐驱逐回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