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ISCP国际艺术工作室驻村的蔡咅璟展出3件作品,《昆虫采集法》将夏日骑机车「吃蚊子」的日常转化为科学行动,实地骑访台南18处地点,以身体测量蚊虫密度;《山麻雀之歌》与邹族孩童合作,以曾文水库的淤泥制陶,创作人工鸟巢;《标本摄影术》让失去记录的动物标本透过3D建模与动物沟通师对话,以诙谐手法连结台湾的气候、生态与文化记忆,作品深具在地性,引起国际观众对台湾的浓厚兴趣。

同样在ISCP的徐思颖,以屏东海洋生物博物馆仅存的白鲸「天使」为出发点,探讨迁徙、圈养与生态伦理,她将「天使」的身影转化为纽约苏活区的街头涂鸦影像,呼唤人们思考存在与迁徙的意义。

推荐新闻:辛殿麻辣锅惊现碎玻璃酿客送医 北市卫生局揪业者4缺失

蔡咅璟《山麻雀之歌》,用曾文水库的淤泥制陶、创作。驻纽约台北文化中心提供
蔡咅璟《山麻雀之歌》,用曾文水库的淤泥制陶、创作。驻纽约台北文化中心提供

活动期间徐思颖为观众说明作品脉络,分享在曼哈顿高楼屋顶的行为艺术计划,她说,在纽约深刻感受到当地人们的开朗与友善,乐于交流的氛围让她每日充满正能量,这些经验激发她对移民议题的关注,未来的创作将聚焦纽约的族群故事,探讨记忆与身份的交错。

在纽约三角艺术协会(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 TAA)驻村的郑宜欣,以「方圆之间」为主题,将工作室物件的形状命名,以3种基本形状隐喻宇宙万物的创生,其创作结合版印的观念,思考生命与生活的本质,并以仓颉造字的神话为起点,延伸至现代医学与生活经验,展开跨时代的文化思辨。

此外,文化部及纽文中心长期与ISCP国际艺术工作室、纽约三角艺术协会合作,每年支持艺术家与策展人进驻,至今已有超过50位参与。

徐思颖以白鲸「天使」,探讨迁徙、圈养与生态伦理。驻纽约台北文化中心提供
徐思颖以白鲸「天使」,探讨迁徙、圈养与生态伦理。驻纽约台北文化中心提供
郑宜欣邀请现场观众与汉文字互动。驻纽约台北文化中心提供
郑宜欣邀请现场观众与汉文字互动。驻纽约台北文化中心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明锋面报到梅雨袭台?专家曝未来14天主要降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