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文化局表示,曾伟豪长期专注于声音的探索与能量转译,善于将无形声波化作可见、可感的互动场域,透过装置与观众产生连结,在游戏中诱发关于自然与能源的反思,超越了对于声音、身体、科技与互动的探索,展现属于这个时代的当代艺术表达。

热门新闻:中部城镇韧性防空演习7/15登场 台中这3区「车停、人就近疏散」

展览的核心作品《祈声》以森林为灵感,营造出如祈福仪式般的声音场域。观众可将纸条、花叶或小物投入玻璃瓶中,透过自然音频震动,产生波纹与律动,使个人情感化为可视的轨迹,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与回应。

此次展览另一亮点,是邀请台中市民捐出家中不再使用的器皿,共同与艺术家共创,这些原本盛装食物与生活记忆的容器,如今成为声波与水纹共舞的场景,象征著水的循环与生命力。

装置中播放著市民录制的城市自然声音—风声、树语、溪流与虫鸣,这些声音透过器皿传递震动,转化为水面波动的节奏,让每个人都能「看见声音」、也「听见城市」。在曾伟豪眼中,声音是另一种环境资料的纪录形式,既是自然的实况,也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今天的开幕式,包含文化局主任秘书萧静萍、大墩文化中心主任陈文进、策展人陈一凡、艺术家曾伟豪和参与艺术共创的市民皆到场共襄盛举。展期至9月28日,展出单位希望透过这场展览,观者不再只是凝视的旁观者,而是共鸣的参与者与故事的叙述者;听见的不只是装置艺术的声音,更是一种「关于我们如何与这个世界共存」的呼唤。

艺术家曾伟豪(中)带来的多件声音装置代表作,包括《画声》、《声动风景》、《种声》等。市府提供
艺术家曾伟豪(中)带来的多件声音装置代表作,包括《画声》、《声动风景》、《种声》等。市府提供
曾伟豪长期专注于声音的探索与能量转译,善于将无形声波化作可见、可感的互动场域。市府提供
曾伟豪长期专注于声音的探索与能量转译,善于将无形声波化作可见、可感的互动场域。市府提供
展出单位邀请台中市民捐出家中不再使用的器皿,共同与艺术家共创。市府提供
展出单位邀请台中市民捐出家中不再使用的器皿,共同与艺术家共创。市府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中和4车连环撞!机车女乘客喷飞 卡进公车底送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