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宜璋教授指出,心衰竭患者常因心脏收缩能力不足,导致脑部血流下降,出现疲惫感,严重时甚至只能坐著呼吸。右心衰竭时,还会造成下肢水肿。统计显示,急性心衰竭患者出院1年内死亡率高达16%,5年死亡率更达5成,和癌症相当,因此务必要及早诊断与治疗。
不过,心脏移植机会稀少,台湾每年仅有60至80颗心脏可供移植,但等待名单却超过350人。陈益祥教授说,许多患者在等待过程中因反复发作住院,甚至因其他器官受损失去移植资格,陷入恶性循环。
近年「左心室辅助器」(LVAD)成为末期心衰竭的重要治疗选择。数据显示,使用LVAD的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8成,和心脏移植相当。它不仅能减少再住院次数,也能提升生活品质,对年纪大、不适合移植或等待移植的患者来说,是一大希望。
医师提醒,心衰竭病程变化快,一旦拖到频繁住院,常代表其他器官也已受损,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谢宜璋、陈益祥教授呼吁,高风险族群应及早就医并与医疗团队讨论,别忽视「喘、肿、累」的警讯,移植不是唯一选择,LVAD也能让病人延续生命、提升生活品质。

劳动部今审议最低工资!调查曝:企业起薪跟进 逾9成劳工怕物价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