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俊宾以桃园的经验为例指出,2002至2023年桃园焚化厂曾因垃圾进厂品质与热值不佳导致炉体损坏,甚至发生两个月内停炉多次,后续停炉整改半年才恢复正常。他说明,即便厨余经过沥水处理仍含高盐分,不适合进焚化炉,长期恐造成炉体损坏与增高戴奥辛排放风险,影响设备稳定运作。

根据环境部资料,目前全台约有1,324吨厨余用于喂猪,全面停用厨余养猪后,扣除各项既有处理设施量能还有约495吨的处理缺口。现阶段多以紧急调度方式处理,约六成进焚化炉、四成掩埋。苏俊宾指出,这样的应变方式或许可撑数日,但若时间拉长,甚至超过一个月,各县市特别是炉体老旧者,恐将出现潜在风险。他说,现在的做法是把风险移转到未来,中央应该妥善调度,避免个别焚化炉负担过重。

苏俊宾建议,厨余去化短期应强化高温蒸煮规范,建立科技化把关流程作为主要防线,中长期则须审慎规划堆肥与生质能设施,避免长期依赖焚化炉。

在厨余养猪有条件解禁部分,苏俊宾认为,现有的做法高度仰赖养猪业者自律。「即便上传一张照片也无法证明业者是否落实90度高温蒸煮一小时。」相关规范让第一线稽查人员倍感压力,未来申报和稽查的流程有必要在开放前必须通盘检讨。

苏俊宾表示,未来若采取有条件或逐步开放,除了支持各个地方政府设立集中高温蒸煮设备,也明确化每个流程,针对低风险、大规模且流程完善的业者,建立清楚的技术与管理标准。尤其是「90度高温蒸煮一小时」的防疫要求既然是重点,应考量导入科技监测以确保落实执行。

苏俊宾补充,盘点各种厨余去化的方案与时程,中期的部分例如集中高温蒸煮设施,即便土地取得没问题,恐怕也要一年左右,如果比较大型的快速堆肥场,筹备建置也要一到两年,再更高规模的生质能处理中心则大约需两年到五年,这些都需要优先规划、提前布局,确保转型过渡平稳。

火線話題 | 非洲猪瘟防疫破功

這篇報導屬於「 非洲猪瘟防疫破功 」主題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3小时精准检出非洲猪瘟病毒 基因大厂捐赠中央检测试剂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