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7日在脸书撰文分析,宏观台湾民意格局,目前M型两极化结构正在强化,赖总统支持与不支持势均力敌,朝野支持率也呈现僵局,双方均缺乏决定性因素。微观个别选区中,M型结构的哪一侧将占上风仍有不确定性。
小笠原指出,回顾以往的民调,如果将罢免投票胜负因素简单化,而拿出只有一个因素的话,可以说,支持罢免的一方将重点放在「罢免亲中派立委」的论点上是较有利的。反对罢免的一方则将重点放在「透过罢免的手段推翻去年选举结果是错误」的论点上,可以说是较有利的。当然,能否对对手的论点提出多么有说服力的反驳也是关键。到目前为止,民意多数对罢免消极或疑虑,但在个别选区,罢免团体活动比较积极,国民党则较为被动。
小笠原认为,国民党当初提出了「以罢制罢」的策略,但仓促反制却造成连署书伪造案,成为重大失误,导致针对民进党立委的罢免案为零。这对国民党造成了负面心理冲击,也为罢免团体提供了动力。此后,国民党试图透过动员各自立委的后援会来提高支持者投票积极性,试图逆转情势。
小笠原还说,由于民进党支持者对罢免案的立场已趋明确,因此在最后阶段,观察重点将转向国民党支持者的投票意愿能否显著提升。
小笠原直言,对民进党来说,最好的情况是将罢免成功数提高到两位数,即十席以上。若罢免成功,真正的胜负将是随后举行的补选。罢免成功达到两位数,才有希望赢得六场补选,也会点燃重新获得立院过半数的期许。但,如果罢免成功达不到六席,就是非常严重的挫败。
反之,对国民党来说,最好的情况是零罢免。即使罢免真的发生,如果能将罢免人数控制在五人以下,也算是事实上的胜利。如果罢免人数达到六人或以上,国民党就需要紧急检讨其策略了。
民众党确定「反对恶意罢免」的立场,支持国民党保住席次。民众党的八个立委均为不分区立委,不属于罢免对象。因此,支持者的当事人意识稍微淡薄。另一方面,如果国民党席数减少,民进党重新获得过半数的话,民众党八席的价值就会降低。对民众党而言,支持国民党符合党的利益。
至于未来若罢免成功,将由哪些人选来竞选补选,小笠原认为,这将成为各政阵营内部高度敏感的议题。民进党、国民党皆倾向回避讨论,避免影响到罢免投票。尽管如此,关于罢免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传言也难免流传。由于每个选区情况差异甚大,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延伸閱讀: 蓝绿激战大罢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