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伟指出,身为东亚目前唯一维持非洲猪瘟非疫区地位的日本,能够同时达成防疫与环保目标,关键在于食品残渣处理的制度化。日本自1990年代因焚化垃圾引发戴奥辛污染后,陆续制定《食品回收法》、《减少食品损耗促进法》等相关法规,要求食品业者减少废弃并优先再生利用,另一方面推动食品残渣饲料化,在全国设置数百家环保饲料处理中心,集中收集食品废弃物,经高温杀菌、干燥或发酵后制成液态或固态饲料(Ecofeed),再配送至养猪场使用,形成「减量、再利用、安全」三轴并行的剩食管理模式,降低对进口饲料与焚化处理的依赖。
在家户端,日本则以「可燃垃圾焚化」作为主要处理方式,透过宣导在丢弃前先将厨余沥干,再以可燃垃圾方式进入高效率焚化系统,同时由地方政府提供厨余处理机、堆肥箱等设备补助,在社区与学校建置中小型共用设施,减轻清运与焚化负荷,并降低病原残留风险。邱志伟表示,日本模式显示,单靠末端处理无法解决问题,核心仍在「减量优先、再利用次之」,从消费者教育、饮食文化倡议、地方制度配套,到家户厨余机补助、食品业者回收义务、再生利用业者认证与安全准则,串接出一条完整的剩食循环链。
邱志伟提到,根据我国环境部统计,2024年全台家户厨余约50.5万公吨,其中约42.8%用于养猪,显示目前厨余去化仍以养猪为主,制度与技术都有待提升。近期非洲猪瘟风险事件已凸显防疫体系脆弱,一旦全面禁用厨余养猪,每日即有近500公吨厨余需另寻去化管道,若缺乏事前规划,可能衍生清运压力与二次污染疑虑。相较于日本从家户、企业到专业处理业者的清楚分工,台湾仍过度依赖养猪产业自行收运处理,既增加产业负担,也在重大疫病风险下暴露制度缺口。
透过此次赴日与专家、业者交流分享剩食处理经验,邱志伟表示将请农业部及环境部尽快研议提出我国厨余现代化管理框架,明确中央与地方分工,建立集中蒸煮与再生利用系统,并评估与日本业者或机构进行技术授权与合作示范,推动环保饲料试验场域,让厨余从防疫风险来源转为稳定资源。他并主张,政府应尽速研议推动全国性的「家户厨余干燥机补助」计划,结合社区与学校中小型处理设备,强化「先沥干、再回收」的家户端管理,让家庭成为厨余减量与风险管控的第一道防线。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