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季上午赴立院备询前受访指出,未来是否开放厨余养猪,前提要符合三大原则:蒸煮设备符合法规、地方落实稽查、法令完整完备,且须获地方政府同意。他坦言,社会普遍担心厨余带来风险,因此政策研议中会尽量让厨余养猪业者有过渡期,可能透过「正面表列」的方式处理。
陈骏季解释,家户厨余之所以被列为最高风险,是因部分来源无法掌握,包含旅客携带的熟食、邮包食品、民众自用的肉类等,一旦混入厨余桶,病毒风险「远高于」餐厅与团膳业者的事业厨余。后者多为大宗进口食材,且政府原本就禁止疫区肉品进口,因此相对安全。
事业厨余并非零风险,也引发立委质疑如何确实区分。国民党立委张嘉郡指出,许多餐厅后门的厨余桶与家户厨余常混倒,「怎么监控?」另有立委忧心,仅剩少数猪农仍使用厨余,却让其他使用饲料的猪农一同承担高风险,形同「半套政策」。
陈骏季回应,未来事业厨余若保留过渡期,将要求高温蒸煮、即时监控、完整追踪管理,并订定「落日条款」,让业者有明确的转型时程。他也说,农业部正与环境部协调,强化厨余源头分类机制,区分家户与事业厨余,避免再度形成疫情破口。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香港大火死伤不断升高!杜汶泽狂念《心经》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