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客印对曾敬骅的第一印象竟是「没有觉得他帅啦!」2人第一次聊天,他只觉得曾敬骅「眉毛很粗」,但聊完后却发现,他笑起来虽然很阳光,内心却很沉稳,甚至有时候让导演觉得:「到底是我大他10岁,还是他大我10岁?我要称他一声哥哥的感觉」。导演看见曾敬骅「有对外的一面也有对内的一面」,认为他与角色的内心拉扯十分契合。

导演潘客印以自身故事为题材。彭欣伟摄
导演潘客印以自身故事为题材。彭欣伟摄

当得知电影取材自导演的真实故事后,曾敬骅直言:「我觉得他蛮勇敢。」他坦承,起初因为担心触碰到导演的痛处,不知道该如何靠近,感到非常挣扎。直到导演告诉他:「他没有要我成为那时候的他,他希望是透过我的特质去跟这个角色融合在一起。」这句话才让他放下压力,专心投入表演。

而导演潘客印也坦言,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其实也是在疗愈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他过去为了让姊姊知道家人的爱,主动为家人创造美好回忆,「因为我知道有一天家人也有可能会不在,所以我希望把这些回忆留著,我之后就完全没有后悔,即便遇到什么天灾人祸把我们分开了,但是至少我们的那个美好,我曾经主动去创造了,而且都在我们心里,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

黄珮琪谈父亲。彭欣伟摄
黄珮琪谈父亲。彭欣伟摄

黄珮琪成长於单亲家庭,对于爸爸偏向军事化的教育方式,感到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感觉别人家里面的状况都好像很和乐融融?」有一天,她在打扫时,打开爸爸的柜子,意外发现了一本书叫《如何跟孩子沟通》,让她意识到爸爸其实有那份心意想要好好沟通,「心里面会酸酸的」。后来有一次生日时,爸爸传简讯给她,上面写著:「妹妹生日快乐,爸爸爱你。」从小到大从未听过爸爸说「爱你」的她,当下看到这句话时,「整个大爆哭」。

潘客印也曾叛逆过。彭欣伟摄
潘客印也曾叛逆过。彭欣伟摄

曾敬骅则分享,他在青少年时期有一段非常叛逆的过程。当时的他会翘课、晚回家,甚至让学校的警告累积到三大过。他坦言,那时候会觉得:「为什么别人家不会这样,我家要这样子?」他觉得父母的管教是一种限制,也感到不解。然而,随著成长,他逐渐理解了父母的爱。他体悟到:「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因为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方式靠近你。」

现在的他,会选择用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关心,他会直接为父母安排休假,带他们出游,或是约上来吃饭。他也会帮父母协调工作,让他们减少批发的业务量,但仍保留早餐店,「有时候你突然把它抽掉,他们会不知道干嘛」,像他阿嬷以前在市场杀鱼,现在还是会每天走过跟人家聊天,因为「那是他们的生活圈」。

曾敬骅喜欢下厨。彭欣伟摄
曾敬骅喜欢下厨。彭欣伟摄

两位演员的私下生活都很充实,黄珮琪自称是「狗妈妈」,养了两只狗,把屎把尿样样来。虽然收拾满地棉花、被咬碎的娃娃是日常,但她仍觉得养狗非常疗愈,「去狗狗公园,有时候就会放空,看狗狗在玩,就觉得当狗真好,下辈子也要当狗」。而曾敬骅则是热爱下厨,「我很爱煮菜,我会去看食谱自己尝试在家里做菜」,而他的拿手菜是爌肉(卤肉),他笑说:「这个我有信心。」

黄珮琪是狗妈妈。彭欣伟摄
黄珮琪是狗妈妈。彭欣伟摄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泰国12家音乐厂牌来台「GAN BEI干杯」交流!4乐团嗨唱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