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中心董事长王正健表示,随著车辆电子与AI技术持续进化,汽车将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型为具备高度自动化与决策能力的智慧载具。在经济部产业技术司科技专案支持下,车辆中心积极强化实验室与测试场域建设,协助国内业者进行技术验证与产品开发,拓展全球智慧车市场机会。

王正健透露,预计于今年9月启用全新「全天候高速自驾实车验证测试场域」,可模拟降雨、起雾、日夜变化等多种天候条件,并支援最高时速110公里的自动驾驶实测。场域内设有200公尺长的封闭隧道与高架道路,可测试GPS讯号遮蔽、匝道汇入汇出等复杂情境。同时,现有试车场亦将升级,导入全域车联网系统、智慧立体停车场与虚实整合模拟实验室,打造安全封闭的智慧车验证基地。

王正健指出,未来汽车测试未必需实地上路。透过环景萤幕与虚拟驾驶模拟技术,驾驶者可模拟行驶于加州海岸或阿里山山路,车辆则依据视觉与环境变化进行即时操控与判断。此类虚拟测试不仅可大幅降低测试成本与风险,也能透过云端建模提前验证。若厂商对自家雷达、车灯或摄影模组有信心,更可先上传模组资料进行模拟演算,再安排实地测试,落实AI与云端运算融合应用于车辆研发的新趋势。

车辆中心董事长王正健。吕承哲摄
车辆中心董事长王正健。吕承哲摄

本次活动一大亮点,即为全台首辆Level 3 AI自驾电动巴士首次公开亮相。该车由车辆中心主导,联手义隆电子、欧特明、为升科、旭春、友通资讯、智易科技、奇美车电等多家国内业者合作打造,采用成运汽车电动巴士平台,并搭载中心自主研发的控制决策软体,具备感知融合、主动闪避、驾驶接管判断与风险应变能力,并全面符合UN R157 Level 3自动驾驶标准。

Level 3 AI自驾电动巴士。吕承哲摄
Level 3 AI自驾电动巴士。吕承哲摄
车辆中心结合AI影像辨识与生物雷达系统,开发出可辨识驾驶视线等多元感测应用。吕承哲摄
车辆中心结合AI影像辨识与生物雷达系统,开发出可辨识驾驶视线等多元感测应用。吕承哲摄

在智慧座舱领域,车辆中心结合AI影像辨识与生物雷达系统,开发出可辨识驾驶视线、姿势、儿童遗留与乘客跌倒等功能的多元感测应用。当自驾系统侦测无法克服路况时,将主动提示驾驶接手;若驾驶者昏睡或身体不适,车辆则会自动减速并靠边停车,全面提升行车安全。

车辆中心说明,驾驶监控系统采用六轴动态模拟平台搭配沉浸式虚拟场景,可重现各类驾驶情境,协助业者验证驾驶行为与演算法准确性,提升开发效率并降低实测风险。

车辆中心表示,平台搭载仿真人偶及车用摄影机,透过AI演算法辨识驾驶者的眼睛张闭状态与脸部朝向,若长时间闭眼未唤醒,系统将启动警示机制,甚至自动将车辆减速或停靠路边,模拟实际自驾车安全情境。系统亦能追踪驾驶视线方向,辨识是否有持续注意前方或后视镜。

在模拟过程中,测试人员可透过调整照明强度,模拟日夜光源变化,并测试演算法在强光或低光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并搭配红外光摄影机,即使驾驶者配戴太阳眼镜,系统仍可有效辨识眼球位置与视线方向,突破过去影像辨识在遮蔽情境下的技术限制。

车辆中心强调,该模拟平台可作为驾驶监控技术前期验证利器,有助提升测试重现性与演算法泛用性,加速智慧座舱商用落地。

电子后视镜(CMS)检测技术。吕承哲摄
电子后视镜(CMS)检测技术。吕承哲摄
智慧座舱异音检测技术。吕承哲摄
智慧座舱异音检测技术。吕承哲摄

因应交通部将电子后视镜(CMS)纳入法规,车辆中心已建置符合国内外法规标准(如UN R46与ISO 16505)的灯光实验室,能模拟各种自然光源,执行影像清晰度、对比与系统延迟测试,加速产品开发。其振动噪音实验室亦配备符合ISO标准的无响室与高阶声学相机,可协助厂商进行非侵入式声学分析,近期更拓展至AI伺服器测试应用,协助业者优化冷却与静音设计。

车辆中心强调,未来将持续以「测试验证、科技研发、产业辅导」为核心,携手业界强化台湾车电自主研发与国际接轨实力,迎接智慧化、科技化与永续化的全球车辆新时代。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新台币每升值1元寿险汇损2000亿美元 彭金隆松口同意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