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坐镇这场转型中枢的,是曾任国文老师、ViewSonic优派学院院⻑的连育仁。他如今坐上ViewSonic台湾总经理的位子,推动的不再只是萤幕设备,更是一整套结合硬体、软体与AI平台的教育科技生态系,甚至让台湾在AI教科书的推展上,领先全球脚步。
在整段采访过程中,连育仁显得相当健谈与热情,分享理念毫不保留。他也颠覆了外界对总经理的刻板印象,访谈语气轻松,看起来更像一位大学教授,却对产业趋势与教学现场充满信心与见解。

疫情救课堂,文组老师也能教线上课
连育仁的企业管理之路,始于疫情期间协助教师数位转型的ViewSonic优派学院。他回忆当时许多老师不知从何使用线上教学工具,「我用我自己的例子证明,连文组老师都能上手,当然每个人都做得到。」从分享教育经验开始,他逐步引导团队开发解决方案,结合萤幕、电子白板与互动软体,让教学现场无缝转进线上。
这种「把软硬整合,变成一个老师真正用得上的解决方案」的思维,也延伸至ViewSonic的企业策略。他指出:「老师不想学一堆新技术,他们想知道怎么最有效帮学生学会。」因此团队从使用情境出发,打造能即刻上手的AI教学工具,并结合台湾出版社如康轩、南一,把教材内容与AI分析整合,推出「AI教科书白皮书」,迅速获得教育界关注。

台湾教育科技不该只跟著跑
他的观察也颠覆不少迷思:「大家总说韩国在做AI教科书,但我看到的是台湾的老师很强、内容也很完整、科技更是先进,那么我们应该要喊出台湾是领航者。」这样的气魄,来自他踏访全球四十多国校园的第一手观察,也来自他深信台湾在教育科技的实力。
除了教育,连育仁也正把这套思维带进企业领域。他强调,无论是会议室、大型展演厅,甚至办公个人工作站,「萤幕就是入口」,未来将以「One ViewSonic」策略推动生态整合,从校园延伸到企业与个人场域。他也看准LED萤幕与沉浸式视觉体验的趋势,「从过去的投影机,到今天巨型雷射显示墙,我们不只是做硬体,而是创造一种全新的互动体验。」
记者也趁空档与ViewSonic的员工聊起这位新上任的总经理。大家对这位新上任的总经理印象就是「亲民」、「不设框架」,鼓励员工多尝试,也给了团队很大的发挥空间。有人说:「他不像是坐在高楼办公室的那种老派主管,反而像个会随时走进会议室一起讨论的老师。」

从管理到实作,是总经理也是老师
谈到企业管理风格,连育仁坦言自己仍习惯被同事叫「连老师」,维持学术圈的扁平文化,「我什么都会先做一次,这样同仁才愿意跟著做。」即便初入企业时对财报与通路一窍不通,他也靠「董事长亲自教、主管再逐一带」方式苦学实作。如今,他每日亲自测试新硬体、摸索软体功能,甚至笑说:「最喜欢上班的时候就是到处摸!」
其实他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离开学界。那时他正担任中原大学华语文系教授,也是远距教学中心主任,自认每天和学生、计划、数位教学为伍已相当自在。但当疫情来袭,他投入协助老师学习线上工具,并被业界找上时,他突然意识到:「也许我能在企业里,让更大的系统跑起来,帮助更多老师。」
起初他对这样的转换有所保留,甚至有人对他说「你不该一直待在学术圈,你应该试著做更大的事」,他当时还半信半疑。但当他站在企业角度,看见教学场域需要更有温度的产品、老师需要真正好用的工具时,他发现自己过去累积的经验,反而是企业转型所需要的养分。

文组人也能做科技转型这一题
被问及给年轻人的建议,他更是热情地表示,自己就是中文系毕业出身,最重要的不是科系,而是「你的简报力、表达力、观察力,能不能让别人记住你。」从学生会长到博士班,他一路上累积了丰富的斜杠经历,「以前我还曾经兼职开过网咖、卖过核桃」,甚至担任活动主持,对外沟通与解决问题都靠自己来,这些经验也成为他日后带领团队的重要养分。他的历程无疑是一种跨界能力的实践,也证明文组人也能引领科技产业。
「只要你愿意先做、敢做,就有办法站上台前,带著团队一起改变世界。」这是连育仁一路走来的信念,也是他给ViewSonic新篇章定下的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