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隆回忆,美廉社的诞生其实来自一次料理经验。当时在家学著《中华小当家》(或称《中华一番!》)的做法,试著卤肉炒饭,却发现酱油不够,只能临时出门补货,那瓶小酱油的价格竟然和家里2.6公升装的一样贵,那一刻他脑中只浮现一个问题:「为什么离家近的东西就要这么贵?」这个疑问,成了美廉社的创业种子,也奠定了他对「社区型、平价化」零售的信念。
创业初期,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准答案」,邱光隆只靠现场观察与亲自实验。「我在芦洲开前两家店时,是故意开在其他超市和便利商店旁边,因为我想直接测市场反应。」他不只是等客人上门,还会观察消费者购物路线,「我曾在长安街来回走超过一百次,只为了观察一个人买完菜后会去哪里。」
最终他发现,一般人愿意步行的商圈半径,大约是300公尺。「超过这个距离,消费者就会懒得出门。」因此他在三号、四号店设点时,刻意相隔300公尺,结果发现两店的顾客群完全不同,证实商圈模型可行,成为日后展店的基础。

「美廉社不是照搬量贩或便利商店的模式,而是重新定义杂货店。」邱光隆指出,若该区已有传统市场,美廉社就主打干货,若没有市场则补足生鲜需求,目前800多家门市中,仅约200家贩售生鲜。他强调,美廉社避开红海竞争,聚焦社区被忽略的需求,例如不能线上贩售的酒类与成药,美廉社推动「酒窖型门市」,目前已有300家、年底目标达450家,也为Tomod’s与宠物好事等品牌,打造满足社区不同需求的切入点。
面对规模化挑战,邱光隆表示,初期采直营保留弹性,但当门市规模突破千家,人力与资本成为限制。为此推动两大策略:一是「轻薄化店舖」,用更少存货单位(SKU)达成同样营收;二是全面导入电子价标,减少作业错误。目前约三成为加盟门市,他希望「直营是实验场、加盟是扩张力」,双方互为补强,创造品牌永续动能。

美廉社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邱光隆指出,供应商曾因不确定美廉社未来发展而不愿合作。为打破观望,第三年他果断展店至120家,证明市场决心,成功跨过「信任门槛」。此后供应商主动洽谈,物流与配货也逐渐顺畅,经营正式进入正轨。他认为,关键不在物流或技术,而在于明确的模式定位,「你要先搞清楚是要走便利、价格,还是专业服务的路,否则后面很难整合资源。」
邱光隆指出,美廉社聚焦的是社区「三分钟需求」而非与电商比配送速度。他强调:「我们不是拚谁快,而是谁更懂在地、补得更精。」他也观察,从过去的量贩店、便利商店,到近十年的超市兴起,真正颠覆通路逻辑的,是线上购物的普及,「一站购足」需求正逐步被效率更高的电商取代,实体通路更应思考自身价值与角色。

谈起个人职涯,邱光隆回忆第一份工作是在LV做库存管理,亲身体会品牌价值如何创造巨大价差,这段经历启发他对消费心理的理解。转入光泉后,他接触各大通路,从业务到采购的历练,让他对「买卖」充满热情与实战理解。他坦言,真正体悟零售最有挑战的时刻,是2018年系统换装失败,历经一段时间从挫败中修复重建,那段几乎每天都感到无力的黑暗期,成为他人生最难忘也最成长的一课。
针对年轻人职涯选择,他认为投入科技业或电子业是自然趋势,但也提醒「不要只看短期性价比,而忽略与自己能力与兴趣的匹配度」。若对零售有兴趣,建议消费者第一线开始做起,从实际需求出发,回推供应链,才能理解产业节奏。他举例,一个杯子背后包含设计、原料、制程,每段都有可能是价值的切入点。
即使不是零售业,这样的逻辑也适用于B2B产业。「先想清楚你的产品交付给谁?从交付端思考价值点,比盲目投递履历更有效率。」邱光隆强调,唯有清楚自身在价值链中的角色,才能真正找到职场突破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