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表示,中国债市结构中,利率债占比约三分之二,涵盖中央与地方政府债及政策性银行债,流动性佳;信用债占比约三分之一,包括企业债、银行大额存单(NCD)及资产证券化(ABS),近年增速明显。
瑞银自2018年起布局中国债市,推出首档人民币债券基金,透过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直接投资,锁定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银行债及优质央企信用债。随著2016年CIBM与「债券通」开放,以及2019至2020年间中国债券被纳入彭博、摩根大通及富时罗素三大全球债券指数,外资持有规模由2018年的约2,000亿美元,一度于2022年升至6,000亿美元。
桂林指出,2023年起外资对中国债市配置再度上升,背后原因除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亦包括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加快。过去15年外资已出现三波显著流入浪潮,最新一波与去美元化密切相关。
瑞银研究显示,中国债券与美国、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债券的长期相关性接近零,有时甚至为负,能有效分散投资组合风险。例如2022至2023年间,美国升息导致美债回报转负,而中国降息推升债价。境内债市波动率长期仅约2%,远低于美欧债市的6%至8%,有助降低组合波动并提升风险调整后报酬。过去五年,即使纳入汇率因素,中国债市总回报仍优于美国债市。
目前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约6,000亿美元,占比仅2.3%,其余97.7%由境内投资人持有。外资配置中,一半流向中央政府国债,约1,000亿美元投入三大政策性银行债,其余分布于银行大额存单。近一两年外资加码NCD,因其收益率相对利率债更具吸引力。由于外资大规模进入始于2016年,配置仍以利率债为主,信用债市场则处于逐步研究、试探性布局阶段。
针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约1.7%,桂林表示,外资看重的是市场规模、低波动与全球债指数纳入效应,属于中长期战略配置,不受短期利率波动左右。大型央行、保险公司与养老基金进场后,持有周期往往以年计算,未来外资持有比重具上升潜力。中国长期保持每月约1,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外汇存底逾3兆美元,为人民币汇率提供稳定支撑。
自2010年起,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由每月2,000亿元增至1.4兆元,离岸人民币市场从香港扩展至新加坡、伦敦等地。瑞银最新央行客户调查显示,多国央行正持续增持人民币与欧元资产,反映人民币资产已成全球资金重要配置方向。
针对近期长端债走弱,桂林认为,自4月以来国债收益率仅在窄幅波动,关税冲击有限,下半年债市维持中性看法,预料呈区间震荡。信用债尚非投资重点,板块分化趋势仍待后续深入研究。他强调,股票与债券配置由不同团队管理,两者在外资资产配置中并不冲突,各自具备吸引力;在去美元化趋势下,人民币资产将持续成为国际资金关注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