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椿走向机器人解决方案,协助企业厘清场景、拼图式整合技术
程天纵曾任中国惠普总裁、美国德州仪器亚洲区总裁、富士康集团副总裁等职位,于2012年退休,是电子业产业知名的高阶专业经理人。后于2023年初在和桩创办人张永昌临终请托下,接任董事长职位,并张永昌儿子、副董事长张以升携手推动转型。
程天纵澄清,外界虽常将和椿归类为零组件厂或机器人概念股,但实际上公司定位为「解决方案供应商」。不同于传统系统整合,和椿协助首次导入机器人的客户厘清应用场景,再以「拼图式」模式整合零件与技术,针对缺口进行在地研发,形成完整方案。
程天纵强调,机器人解决方案的价值在于帮助产业跨过初次导入的门槛,尤其台湾传产与服务业普遍缺工,需求迫切,但多数企业对导入机器人仍缺乏信心,这正是和椿要解决的核心痛点。
程天纵认为,台湾传产与服务业的确因缺工而产生庞大需求,但挑战在于多数企业是首次接触机器人,缺乏使用信心,因此即便是简单产品,也往往需要长时间试用,导致厂商必须准备大量库存,销售周期也被拉长。
程天纵进一步指出,导入过程中往往涉及人力取代,因此属于重大决策,必须由企业主亲自拍板。例如,曾有采购人员被建议导入清洁机器人,却回应「那真的是我阿姨」,突显导入机器人并非单纯的技术选择,而牵涉层面之广,最终仍须与企业主直接沟通。
程天纵强调,这种「信任缺口」正是阻碍市场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唯有长期教育市场、让企业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突破瓶颈。

三层效益改造流程,提醒企业转型不应只看ROI
程天纵归纳机器人应用的三层效益:第一层是取代人工以确保投资报酬率(ROI);第二层是突破人性抗拒、改善工作流程;第三层则是改变商业模式,潜力最大。他提醒企业,导入机器人不应仅以ROI作为判断依据,而要思考长期的转型价值。
在谈及商业模式时,程天纵指出,传统流程是「下订单、取得产品、付款」,但若调整顺序,便会形成不同模式。例如制造业常见的VMI仓库,供应商先将原料送至园区旁仓库,企业随时提货再付款。又如消费者熟悉的「团购」,则是「先下单、付款,再取货」。他强调,模式创新往往来自流程调整,但人性对改变的抗拒使其困难,唯有结合科技才能突破。
程天纵举例,NOKIA前CEO曾说过:「我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但却被时代淘汰。」许多产业正是因未及时引入新科技而遭淘汰。他并以手机市场为例,成熟期广告多比拚规格与价格,但小米却透过网路销售改变毛利分配方式,展现模式创新的力量,说明商业模式往往比技术本身更能决定产业走向。

美国制造回流挑战重重,AI机器人成无人工厂推手
针对美国总统川普推动关税战与制造业回流,程天纵表示,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方向正确,因为科技发展不仅是「零到一」的突破,更需要「一到N」的落地与量产。
程天纵也提醒,要将制造业搬回美国困难重重,传统量产仰赖严格纪律与「防呆」设计,而美国劳动文化偏向自由,不易复制亚洲式管理。他直言,美国若要重建制造优势,必须依靠自动化与机器人,最终走向「无人工厂」。
程天纵进一步指出,美国制造回流若结合AI机器人,将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发展的重要契机。人形机器人具备双手协作、岗位灵活等特性,正好呼应无人工厂需求,因此制造回流不仅是国家战略,更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成长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