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池指出,现阶段限制仍在于成本。要达到高度功能与多轴控制,需要大量感测器与高价手臂模组,若非大规模采购,单机成本依旧偏高,因此应用仍以机器手臂为主,而非完整人形机器人。他强调,AI模型训练仍需依赖高效能伺服器,仅有完成训练的模型才能落地于Edge端。随著运算力持续提升、价格维持稳定,验证与应用模型的速度将大幅加快,机器人也将更具实用性。
针对美国制造与劳动力短缺,他直言,自动化是必然手段。若美国强制将低附加价值产业(如玩具)移回本土,并不符合成本逻辑,只有半导体等高附加价值产业回流才具意义,否则只是把低薪工作带回,美国社会也不会接受。
他表示,美国幅员辽阔,客户服务成本远高于台湾,「台湾从北到高雄能当日往返,但美国支援客户需跨州飞行,成本显著增加」。因此企业赴美投资必须考虑规模与自动化程度,否则将缺乏竞争力。

何世池认为,美国市场每一州规模都超过台湾,协作型机器人在地缘与产业回流趋势下具发展潜力。不过,他坦言「目前没有看到迫切需求」将生产线直接移往美国。他补充,自动化投资报酬率通常与当地工资直接相关,工资越高,自动化越划算,因此若美国加速产业回流,协作型机器人必将扮演关键角色。
至于辉达最新发表的「机器人大脑」Jetson Thor是否能带动公司业绩,他态度谨慎,认为短期难见直接效益,但长期而言,这样的运算平台确实为协作型机器人产业注入强大动能。达明将持续专注AI与自动化整合,抓住这波产业升级契机。
达明机器人财务长王伟霖说明,未来机器人核心不在于外型,而是「学习模式」。无论单臂或双臂,都必须透过视觉学习来观察环境并判断动作,这将突破传统以坐标转换定位的限制,更贴近人类的操作逻辑。他举例,「人不会用坐标计算,而是透过眼睛观察距离与角度,例如拿起手机靠的是影像变化与手眼协调」。
王伟霖指出,「学习模式」让机器人能透过示范直接学会动作,例如人手拉著手臂完成一次动作,机器人即可记录并重复执行,省去繁复编码。这不仅提升弹性,也能拓展到工业以外的应用场景。
在谈到人机协作时,他强调,传统工业手臂追求速度与负载重量,但安全性不足,与人接触时往往会造成伤害;协作型手臂设计是为了与人共同作业,当侦测到人员靠近或发生接触时,会自动停止运作,这不是强调速度与力量,而是强调安全与协作,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王伟霖认为,视觉导向与模仿学习将会是机器人产业的下一个趋势,能让达明的手臂产品在智慧工厂、人机协作与跨产业应用中找到更广泛的落地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