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兰表示,过去先进制程常被「武器化」作为谈判工具,但未来更大风险可能来自材料一缺就断链。她举例,日本曾对韩国出口管制几项电子级化学品,就重创产业;乌俄战争爆发后,市场也立刻担忧稀有气体供应。这些材料虽用量不大,却无可取代,且集中少数国家生产,一旦遇到停电、地震或政策变动,就可能全球交货迟滞。
她回顾,疫情与车用晶片荒期间,国际客户从「Taiwan Plus One」到「No China, No Taiwan」的去风险化要求,显示供应安全敏感度持续升高。台湾企业不仅要有产能与技术,更被要求能掌握材料,竞争焦点已扩大至原物料端。
在特定材料上,徐秀兰特别点名碳化矽(SiC)与镓(Ga)。SiC具高热传导特性,对电动车与高压功率元件至关重要;镓则是GaAs、GaN化合物半导体的核心元素,但全球9成产量集中在中国,且采出口许可管理,潜藏风险,今天看似没问题,但若哪天出现供应限制,许多产业将受冲击。
徐秀兰强调,全球供应链策略正由低成本、即时化,转向「以成本置换韧性」,势必垫高成本、降低效率,但却是必要代价。产业还必须面对净零与循环经济压力,高温室效应气体与特定化学品的替代与回收再生已列各国优先任务。她提到,台湾已有企业投入再生光阻剂、再生氧气,展现正向进展。
对于未来行动,她提出「材料自主率」必须逐步提升,尤其最容易被卡住的关键项目,要透过自研生产或与国际伙伴建立策略关系,并将永续纳入设计,形成「材料—制程—环保」的整合体系。她直言,产业未来将持续「用成本换韧性」,需要更多投资、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才能把风险清单一一补上。
徐秀兰呼吁,政府应以政策引导关键材料在地化与替代方案研发,产业则加速垂直整合、推进再生技术、建立多元供应网,这是一场从制程延伸到材料端的整体战,唯有公私协力、国际竞合并进,才能确保台湾半导体的战略纵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