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劲资深副总经理翁德奎指出,分类机以自动化形式将IC放入测试座,过程中必须避免尺寸差异造成卡机或判别错误,并要求零缺失。公司累积10、20年分类机经验,透过软硬体整合及例外事件处理能力,强化设备稳定度,为后续ATC整合奠定基础。
他说明,IC测试过程会承受高电流与高速讯号灌入,若温度过高恐造成锡球熔化,因此ATC扮演即时定温关键角色。鸿劲的ATC技术透过冷板与高导热介质「铟片」快速导热,并吸收晶片封装翘曲,维持接触均匀性与散热效率,以避免因晶片堆叠造成的积热问题。相较系统端仅需降温,测试站必须确保85至100度等固定温度下稳定测试。
随著全球车用晶片需求升温,鸿劲车用相关机台营收占比已由7%成长至13%。公司表示,电动车发展带动低温测试需求,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取得大量机会。美系车厂过去以被动温控为主,现亦提升至主动温控ATC设备。
翁德奎说明,目前公司手上订单已使未来两个季度产能满载,过往此产业客户仅能看到一季订单,因此目前能见度已延伸至2026年上半年。产品组合方面,AI、HPC与ASIC相关机种将带动明年下半年动能更强,高阶配备带动平均售价提升,有助营运表现。
在设备相容性与升级性上,鸿劲表示,现行介面均已标准化,可相容泰瑞达(Teradyne)与爱德万测试(Advantest)等测试机品牌;旧机台若下压力道不足则无法升级ATC。公司现行产能约为每季580台,预计明年底提升至至少680台,2027年挑战750台。
面对光电整合测试需求,公司表示,光电同平台测试仍处于成本与制程等待时间评估阶段,目前光测试多采SLT,电测试则采ATE。未来仍将朝同台整合方向前进,预期2027年初较可能看到成熟方案,并已与美系终端设计团队持续合作。
此外,针对面板级封装趋势,公司说明,虽然封装载板由矽(圆)向玻璃(方)转换有助提升晶片产能,但晶片切割后均会研磨移除Carrier Wafer,对测试分类影响不大。鸿劲表示,将持续深化ATC能力,并在AI与车用需求带动下,稳定扩充产能与技术服务。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