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于2017年将中小学教材由「八年抗战」全面改成「十四年抗战」,将1937年「七七事变」开启的全面抗战,提前至1931年日本炸毁东北南满铁路的「九一八事变」。
针对中共争夺抗战话语权,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李福钟受访表示,「战争获得胜利」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m)兴奋剂,可说已刻划在人类各民族的DNA里,所以世界各国都会庆祝历史上的战争胜利,例如法国人至今仍纪念拿破仑,美国人仍会庆祝二战胜利,且持续有影视作品呈显当年美军在欧陆、太平洋战区的故事。
李福钟说明,当二战像美俄等战胜国至今仍在庆祝二战胜利,他对中国庆祝抗战胜利不感讶异,况且,目前统治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是经联合国认证的中国合法政府;即便中共在对日抗战期间,是采「一面抗日,一面壮大自己」,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也没有理由驳斥中共没有抗战。
对于中共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李福钟认为,历史学角度从不相信「上一代讲的就是对的」,八年抗战是以蒋介石与国民党政权角度,从1937年卢沟桥事件到淞沪会战开始,确实是八年抗战;但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计算起点,确实是十四年抗战,而他并不反对这种表述方式。
李福钟提到,从中国人角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被日本占领是「天大地大的事情」,且从1931年起中日就已开始局部热战,像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3年长城战役,都是中华民国国军在跟日本作战,「中国共产党没有那么早抗日,只不过是口头抗日喊得很大声」,所以若要说十四年抗战,也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在抗日。
二战结束80周年,台湾内部也掀起「抗战」与「终战」用词讨论。国史馆近日举办多项纪念终战80周年活动,馆长陈仪深15日在座谈会指出,活动消息见报后,立刻遭到特定人士批评使用「终战」是一种媚日的态度,不直接使用「抗战胜利」,是在回避或曲解历史。
陈仪深说明,只看标题就攻击,虽然反映社会分歧、政治对立的现实,但却是不必要、也是不公平的过度解读,「终战」字面意义就是战争结束,具有中性的意涵。
抗战与终战涉及定义,李福钟认为,已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要如何定义二战结束80周年比较尴尬,因为现今约3/4本省人的祖先或仍在世长辈,对于二战的历史记忆和外省人与其后代是截然不同的。
李福钟说明,台湾人在二战期间的记忆是20万名台湾人担任台籍日本兵,台湾在1944年至1945年间密集遭受美国军机空袭,台湾人对于太平洋战争的记忆是相当悲惨的,固然也有李友邦等台籍人士赴中国投身抗战,但所占比率不到当时台湾人口的0.1%。
李福钟进一步解释,当蒋介石、蒋经国2位蒋总统到台湾后,仍认为国民党政府是中国正统政府,将一整套包含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带到台湾,并透过教育灌输给不分族群背景的台湾人,特别是在三军官校以灌输片面及高压式的历史教育给军校生,形塑数个世代台湾军人的历史记忆。
如何处理台湾内部存在的历史记忆差异,李福钟认为,务实做法是中华民国台湾的官方历史叙事要以「Y」字型处理,Y字的上半部有两条线,一条线是上溯自同盟会、辛亥革命以及北伐、抗战的中华民国史,另一条线则以台湾岛与台湾人的历史为主轴,然后在Y字下半部,也就是1945年二战结束时合而为一,让不同族群的历史记忆都能兼顾。(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