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报导,顾问公司麦肯锡最新研究显示,德国约有100万名劳工从事高度依赖稀土原料的产业,包括汽车制造、能源及航太。若中国中断供应,恐有多达400万个直接与间接工作机会,约3700亿欧元产值面临威胁,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毛额9%。


中国9日宣布,凡涉及稀土开采与加工技术的出口,今后皆须事前取得核准,进一步加大出口管制。全球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在美中贸易对抗博弈之际,北京的稀土政策调整也牵动德国产业神经。


根据德国产经媒体「商报」(Handelsblatt)取得的麦肯锡内部分析报告,制造过程使用稀土的产业,如汽车制造、再生能源设备、半导体、机械及航太,每年为德国经济贡献约1500亿欧元(约新台币5.3兆),并带动约300万名间接受益劳工。


一旦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直接与间接影响合计恐达3700亿欧元(约新台币13.1兆),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毛额(GDP)9%,对就业及德国核心工业都会构成冲击。


德国经济研究所(IW)专家贝尔(Cornelius Bähr)表示,麦肯锡的估算合理。根据IW先前研究,德国约有130万名劳工从事含稀土成分产品的制造,一旦供应中断,对就业将会有很大影响。


麦肯锡德国办公室合伙人霍夫曼(Christian Hoffmann)告诉商报,过去产业界对原物料议题的关注多聚焦于价格波动,如今更重要的是,供给量是否能足以支持生产。


以制造光纤、半导体及军事设备的重要材料的「锗」(Germanium)为例,中国去年底宣布停止对美出口,并大幅减少对欧盟供应,导致今年上半年欧洲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减少近6成。有原物料公司透露,欧洲企业起初低估风险,如今「市场正陷入恐慌,产业界一片震惊」。


霍夫曼指出,过去几年德国虽多次提出确保关键原料供应的倡议,但每当市场短期趋稳,相关政策就被搁置。他表示,许多企业直到最近才意识到,原物料供应安全需要长远战略。


霍夫曼肯定联邦政府去年设立的「原物料基金」(Rohstoff-Fonds)计划,认为这是协助企业开发中国以外稀土新来源的正确方向。


该基金由德国国有复兴信贷银行(KfW)承担专案保证责任,借此降低企业风险并提供投资诱因,政府也将补贴成本差距,以减少中国低价稀土竞争优势。


霍夫曼建议应推动跨产业合作,由制造业、矿业、学术界、银行及私募基金共同参与,从原料开采、加工到储存建立完整供应链,并可成立专门采购联盟或贸易平台,强化在国际原料市场的谈判能力,进一步保障德国就业与工业前景。

 

中国占全球稀土提炼量90%以上。路透社
中国占全球稀土提炼量90%以上。路透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股市安了?川普:美国希望帮助中国而非伤害 习主席不希望国家陷入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