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健署署长沈静芬提醒父母,务必把握「1316原则」:出生1个月内筛检、3个月内确诊、确诊后1个月内配戴助听器、6个月内接受听语疗育。研究显示,只要在6个月大前介入,孩子的语言与社交发展能大幅提升,未来上学也能跟上进度;反之若错过,可能出现语言迟缓、学习困难,甚至影响情绪与人际关系。

像国健署分享的小立的故事就是最佳例子。他出生第2天就做筛检,结果没通过,后续检查确诊有听力损失。虽然爸妈一开始难以接受,但选择依循「1316原则」积极治疗,3周后就戴上助听器,6个月大时展开疗育。妈妈回忆说:「第一次看到他听见声音后的笑容,眼泪立刻掉下来,幸好没有错过。」

推荐新闻:柯文哲要回家了!同意7千万交保 律师:由陈佩琪办保

国健署提醒,轻中度听障常被忽略,尤其是高风险族群更要注意,例如家族有听障史、孕期感染病毒、早产、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曾住加护病房等。全台目前有260家医院可做新生儿听力筛检,66家同时能做确诊服务。即使筛检通过,也要持续观察,若孩子3到4岁仍说话不清楚、听不见呼唤,应尽快就医,以免错失最佳学习期。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文化部长李远就任后首度访欧 昔日2活动突破台法外交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