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棉花棒被罚10万元

事件起因是台南一名陈姓女子2年前在淘宝花480元买了20包棉花棒,却因属于违规输入物品,当时就遭海关销毁。原本以为事情告一段落,没想到近日却有员警持拘票上门逮人,甚至警告若不配合将发布通缉。陈女被迫带回派出所,还在铁笼里待了一晚,事件在网路上曝光后引发热议。

陈女在网上强调,她不知道有公文寄来,只晓得棉花棒已被销毁,如今却要缴10万元罚锾,等于付出超过200倍的代价。她质疑2年前的案子现在才执行,直呼不合理,「政府真的有这么缺钱吗?」不少网友也好奇,网路购买棉花棒是否合法,其实是有相关规范。

台南一名陈姓女子从淘宝网购棉花棒,2年之后竟遭警方逮捕。示意图。取自Pexels
台南一名陈姓女子从淘宝网购棉花棒,2年之后竟遭警方逮捕。示意图。取自Pexels

医材分等级 你能不能随意购买

其实网路上购买医材本来就有相关规范,医疗器材及化粧品组副组长陈映桦说明,只要涉及医疗效能,例如消毒、吸收体液、辅助治疗等,即使是再普通的物品,也会被归类为医材。

以棉花棒为例,若单纯标示为「耳朵清洁」,可视为一般日用品;但若包装强调「灭菌处理」或「可用于伤口」,就会被认定为医疗器材。

并且医材依照风险高低,医材分成三等级:

第一等级属低风险,包括棉花棒、OK绷、纱布、医用口罩

第二等级为中风险,如隐形眼镜、血压计、保险套

第三等级则是高风险产品,包括心律调节器、人工关节等,不同等级管理严格度也不同。

医用口罩是第一级医材。示意图。庄宗达摄
医用口罩是第一级医材。示意图。庄宗达摄

四大陷阱区块 小心别踩雷

但购买未灭菌的棉花棒为什么会触法?陈映桦解释,棉花棒若标示为「耳朵清洁」,可视为日常用品,但若包装强调「灭菌处理」「可用于伤口」,就会被认定为医疗器材。

她说明:「那位民众一次买了20包棉花棒,远远超过自用数量,加上商品被认定为医材,因此才会触法。」根据规定,若要免申请输入,医用棉花棒以200支为限、OK绷60片、液体OK绷4条、保险套60个、卫生棉条120个、医用口罩250片,而且每人每半年仅限一次。超过就必须依规申请,否则一旦被查获,将面临6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锾。

此外现在线上购物盛行,民众不只可能在网上自行购买医材,常常会考虑把「多余的东西」放上网贩售,陈映桦点出4大民众容易触碰到的陷阱区块,提醒民众注意:

1. 国内贩售:未具资格就违法

根据《医疗器材管理法》,贩售医材必须具备药局或医材商资格,并清楚标示品名、许可证字号、厂商资讯与咨询专线。陈映桦指出,不少民众以为「在虾皮、露天拍卖买就安全」,但平台只是第三方,若卖家未具资格,商品依旧属于违法。

台北市卫生局就曾查获多起案件,业者贩售按摩器材、医用护具却未取得许可,最后遭重罚。2024年单案最高罚金达126万元。

2. 国际网购:自用数量超过就触法

跨境购买是另一大地雷。许多人趁免运活动一次囤货,却不知已超过「自用标准」。像是该名棉花棒案例,或是民众一次购入数百片口罩、数盒快筛,结果遭海关扣押甚至裁罚。

食药署提醒,即使确定是「自用」,只要超过规定数量、或半年购买超过一次,若是购入自用范围内数量、品项的的医材有转售、贩售情形,食药署提醒恐涉违反医疗器材管理法第35条第2项供售限制规定,以第70条第10项处新台币3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锾。

3. 转售、二手买卖:视同贩售

疫情期间,不少人囤积快筛、血氧机或口罩,用不完后放上网拍,或将大包装棉花棒、口罩拆开分装转售。陈映桦强调:「这些行为已属『贩售意图』,甚至可能触及制造行为。」

依医材法第25条,未经许可擅自制造、输入或变更标示,最重可处3年以下徒刑,并科1000万元罚金。她特别提醒:「很多人以为分装很单纯,但法律认定它是制造,后果比单纯贩售还要严重。」

4. 广告夸大:踩到最贵地雷

医材广告也受严格限制。不得宣称疗效、不得用「百分百有效」「完全阻隔病毒」等夸张字眼。违者可处2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罚锾。曾有厂商宣称口罩能「完全阻隔病毒」遭罚。

若要免申请输入,以保险套为例就是60个。示意图。取自Pexels
若要免申请输入,以保险套为例就是60个。示意图。取自Pexels
购买OK蹦时,要注意半年内不可超过60片。资料照
购买OK蹦时,要注意半年内不可超过60片。资料照
大平台不保证安全 知名卖场也未必合法

除了棉花棒,许多常见产品也属医材,但一般民众往往忽略。例如隐形眼镜、隐形眼镜药水、酒精棉片、血氧机、快筛试剂、医用口罩,通通都需遵守规范。疫情期间,网路团购快筛试剂的情况就屡见不鲜,甚至有人误以为「知名平台」购买就没问题,但只要卖家无药商资格、商品无医材字号,一样违法。

食药署指出,虾皮、酷澎、露天拍卖等平台最常出现违法医材贩售,项目包含医用口罩、婴儿吸鼻器等。问题在于,买家往往以为「在大平台买就安全」,却没意识到平台只是第三方,卖家若无合法资格,买到的商品依旧可能来路不明。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二手转卖或分装。许多人将家中不用的助行器、束腹带放上网拍,或将大包装口罩、棉棒拆开分装兜售,殊不知这些行为等同「制造或贩售医材」。

依医材法第25条,若未经许可擅自制造、输入或变更标示,最重可判3年以下徒刑、并科1000万元罚金。食药署提醒,「分装」绝非单纯买卖,而是触及制造层面,法律后果更严重。

疾管署发放免费快筛,此类医材不可自行转售贩卖。翻摄自爆废公社
疾管署发放免费快筛,此类医材不可自行转售贩卖。翻摄自爆废公社
网购平台也有可能买到不合格的医材。示意图。摄影中心
网购平台也有可能买到不合格的医材。示意图。摄影中心
知名网购平台也有可能因购买超过自用数量或是管制性的医材遭到开罚。示意图。撷取自购物网站
知名网购平台也有可能因购买超过自用数量或是管制性的医材遭到开罚。示意图。撷取自购物网站

卖家广告勿踩红线 宣传有效也会有事

医材广告同样受到严格规范。产品不得宣称疗效,也不能使用「百分百有效」等语。疫情期间,曾有业者宣称口罩能「完全阻隔病毒」,最后遭到裁罚。依《医疗器材管理法》,违法广告可处20万至500万元罚锾。

此外,若非医材却夸称具有医材效果,例如「防尘口罩」标榜能防疫,也属违法。这类案件频繁出现,食药署已设置「膨风广告专区」公开违规名单,呼吁民众检举。

若消费者不慎买到不合规医材,是否要负责?食药署解释,责任多半在卖家。一般买家并无贩售意图,不会被裁罚,但商品可能无法通关,甚至被海关销毁,造成金钱损失。

至于卖家,若无药商资格就上架医材商品,将被卫生局依规开罚。依条文规定,未具资格者违规贩售,处3万至100万元罚锾;若涉及制造或变更标签,则可追究刑责。

六都违法医材猖獗 台北市「罚最重」

六都近两年违法医材案件持续增加,台北市2024年查获40件、裁罚总额高达1133万元,单案最高罚金126万元,多因业者贩售非医疗器材却宣称具医疗效能,违反《医疗器材管理法》第46条。新北市2024年共28件、176万元,2025年截至8月已61件、201万元,常见违规品项包括牵引设备、医用护具、口罩、OK绷及隐形眼镜。桃园市去年更高达151件、528万元,今年截至8月已有76件、276万元,违规商品多元,从隐形眼镜盒、医用口罩到医疗用棉花棒皆有,最高单案罚锾达36万元。

其他县市也不遑多让。台中市2024年裁罚136件、418.5万元,今年至8月底又新增56件、197.5万元,违规商品以伤口护理、隐形眼镜与按摩治疗器材为主。台南市去年裁罚95件、285万元,今年已48件、144万元,产品虽无特定集中类别,但皆未符合法规。高雄市则在2024年开出163件、387.5万元,2025年至今59件、153万元,案件大多为一般民众未具医材商或药局资格却在网路贩售。

买医材3步骤 合法管道购买是重点

食药署解释,目前仅开放部分第一等级与第二等级医材可网售,例如OK绷、纱布、保险套、卫生棉条、月经量杯等。贩售者必须是药局或具医材商许可执照,并在网页清楚揭露品名、许可证字号、厂商资讯及咨询专线。

若平台卖家未标示许可字号,或以夸大广告吸引买家,卫生单位一旦查获,就会依医材法裁罚。

食药署呼吁民众购买医材时应遵循「一认、二看、三会用」。

一认:认识哪些属于医材。
二看:查看包装是否有医材许可证或登录字号。
三会用:使用前详阅说明书,正确操作。

同时,消费者可上食药署官网查询公开资料库,确认医材字号是否存在,避免买到非法产品。

棉花棒、OK绷、口罩看似日常用品,但一旦涉及医疗用途,就成了受管制医材,随意上网团购、转卖或分装,可能付出高额罚金甚至刑责。食药署强调,医材不同于一般商品,安全与效能攸关健康。消费者应多一分谨慎,透过合法管道购买,确保用得安心、避免触法。

购买隐形眼镜规范为半年一次、单一度数不得超过60片,否则将会被开罚。资料照
购买隐形眼镜规范为半年一次、单一度数不得超过60片,否则将会被开罚。资料照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3连假国道管制抢先看!封闭最久达12小时 全台8路段恐塞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