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学宗教系教授释昭慧法师日前号召全民拒领,并建设增设「拒领1万转入国家续命专款」,引发讨论;运彩公会理事长何昱奇则发文质疑释昭慧法师「能否拒绝接受信众的供养与善款?」他认为,劳动阶层每天为了食衣住行打拚,他们领取这一万元,是对长期税收与劳动的补偿,不该被视为「国库小偷」。
释昭慧则透过社群强调自己「从未想过接受供养」,并透露其月薪全数捐给学校,用来帮助弱势学生,「我一个人饱就一家饱,不需要留这笔钱。」
何昱奇今天再度发文表示,供养是信徒自愿、千百年来的伦理传统,无可厚非,这是公共议题,必须接受社会检视;释昭慧法师说自己月薪十四万元全数捐给学校,听来令人敬佩,但社会大众自然会追问:「既然薪资全数捐出,那日常食衣住行的开支究竟来自何处?」对此,她并未多做说明,反而留下更多疑问。
何昱奇说,释昭慧法师说普发1万「就像父母必须向银行举债来发,会安心拿这笔钱吗?」、「没有感觉去拿举债发出来的钱是耻辱吗?」,这些用语看似关怀,实则构成一种隐形的道德绑架,但这笔一万元并非「举债硬发」,而是因为 超收税收,依法还税于民。这是人民依法应得的权益,谈不上「耻辱」,更不该被贴上不道德的标签。
他进一步表示,大多数国人并没有达到释昭慧法师的薪资水准,理念固然重要,但生计是活生生的现实;普发一万元是行政院依法行政、立法院审议通过的政策,是全民的权利,没有谁需要为「领取」而感到羞愧或被道德审判。公共政策应该让人民安心,而不是制造压力。
何昱奇说,他没有要贬低任何宗教人士,更没有否定信徒供养的普世价值,普发开始后他会带头号召将这笔钱捐给慈善机构及佛教团体。但他说,当一位宗教领袖呼吁「自由回捐」时,并暗示「拿这笔钱不安心、甚至是耻辱」,那么真正需要这笔钱的弱势民众,还能拿得安心吗?这,还能算是「自由」吗?
他呼吁民众不要因为单一宗教人士的言论,就抹煞整体宗教对社会的无形贡献,「理念值得尊重,生计更应该被尊重。唯有如此,台湾生命共同体才能走向真正的公平与和谐。」

火線話題 | 普发现金1万元
這篇報導屬於「 普发现金1万元 」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