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整体企业对年终趋于谨慎,年终平均月数较去年的1.62个月小幅下降。不过产业差距依旧明显,半导体业奖金可达1.98个月最亮眼,营建业、仓储与运输辅助业、建筑设计与电子零组件等产业的奖金水准也维持在1.6个月以上。相较之下,出版艺文、住宿服务、餐饮和旅游休闲等内需型产业多落在1个月上下,反映景气循环与成本压力下,奖酬差距持续扩大。

在人力市场方面,104人资学院的最新调查指出,2025年整体年薪总额中位数为67.3万元,高薪产业依旧由科技制造金融领军。电脑及消费性电子制造业年薪中位数达89.7万元居冠,半导体业则为84.8万元,投资理财、软体网路与金融机构相关产业亦达79.2万元。受AI、云端与智慧装置等需求带动,高薪产业的薪资结构仍具明显优势。

职务薪资的差距也随AI与高技术门槛需求扩大。工程相关职务薪资持续刷新高点,其中类比IC设计工程师年薪中位数达170.8万元、数位IC设计工程师165.3万元,半导体与韧体工程职务也都突破百万元。这类人才需具备跨领域知识与高专业度,在AI晶片、车用电子与5G需求增长下,企业积极以高薪延揽与留才。非工程类职务的薪资前段班则仍由医师以211.8万元领先,其次为通路开发投资经理人,显示专业执照与营收导向职务依旧具备薪资优势。

不同产业年终差距明显,半导体业可望发放近2个月,出版、住宿与餐饮等内需产业多落在1个月以下。104人力银行提供
不同产业年终差距明显,半导体业可望发放近2个月,出版、住宿与餐饮等内需产业多落在1个月以下。104人力银行提供

展望2026年,共有64%企业预期会调薪,平均调幅达4.5%,若以2025年月薪中位数4万元估算,相当于每月约增加1780元。以产业别观察,软体及网路业调薪幅度最高达7.1%,光电光学与法律、会计、顾问与研发等产业的调薪幅度也落在6%左右,反映企业在AI转型与数位服务需求下,对人才的竞争加剧。

AI技能更成为薪资拉开差距的关键。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企业愿意替具备AI开发技能的新进或现职员工加薪,新人加码幅度介于3%至35%,现职员工则能争取3%至30%的额外薪资。半导体、光电及电子制造业的加码幅度最高,显示AI已成产业升级与自动化的核心能力,人才供需失衡也促使AI技能成为决定薪资的重要因素。

观察整体薪资趋势,104人资学院指出,薪资M型化持续扩大,高薪产业吸引更多人才集中,内需与低薪产业的人力压力则恐加重。专家建议企业在薪酬之外,也需加强福利制度、职涯发展与品牌形象,以提升人才吸引力;同时建立即时薪资调整机制,因应全球供应链、成本波动与AI世代带来的新竞争。

2025年年薪最高产业为电脑及消费性电子制造业89.7万元,其次为半导体业84.8万元,金融与科技相关产业也名列前茅。104人力银行提供
2025年年薪最高产业为电脑及消费性电子制造业89.7万元,其次为半导体业84.8万元,金融与科技相关产业也名列前茅。104人力银行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支持美国扩大晶片制造!季辛格:全球供应链更韧性 强调AI没有泡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