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辛格指出,全球半导体规模将在本世代突破一兆美元,是所有科技、产业与经济的基础,因此未来的关键不是谁要被惩罚,而是产业是否能确保供应链的多点布局与长期韧性。他表示,台积电赴美设厂正是全球产能在不同地区「同步扩张」的例子,未来先进制程与研发在美国增加,对台湾并非压缩,而是整体供应网络更健康的现象。
针对AI投资是否过热,季辛格则从能源角度解读。他指出,全球能源供应每年成长约 3%~4%,AI推动下也难突破 5%,但 AI 资料中心需求远高于能源扩建速度,而核能、再生能源与燃气涡轮机的建置动辄需7到8年才能到位,在电力没到位前,不会有人花数十亿美元买晶片。他认为能源供应本身已形成天然的「反泡沫机制」,使 AI 产业不会如2000年网路泡沫般脱离商业现实。
Playground 共同创办人 Peter Barrett 也补充,AI 的确存在资本投入效率不佳,但其长期价值远高于短期噪音,AI 同时最被低估、也最被炒作,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实用性。他形容 AI 正处于DOS 时代,未来模型架构与运算方式将出现巨大转折。
谈到台湾产业,季辛格表示台湾是全球最佳的硬体实现基地,但若希望在全球创新链扮演更具影响力的角色,必须补强软体与系统架构实力。他也直言,台湾不以软体创新著称,这是要补的功课。但他也指出,台湾当下最大挑战甚至不是技术,而是能源韧性不足,若无法提升供电稳定性,整个半导体产业将面临不确定性。
此次 Playground 携七家新创访台,涵盖 AI 计算效率、电力转换、资料中心供电与下一代EUV光源等技术。季辛格表示,台湾半导体用电占全台约一成,其中一半来自光刻,若要推动 2 奈米以下制程,光源效率与能源效能是关键。
在合作方面,他透露鸿海是 Playground 成立初期的重要投资者,也是长期合作伙伴,新创公司在机器人、产品设计与生产上与鸿海密切合作,未来也将持续深化在台布局,如果有更多伙伴能像鸿海一样,我们会非常幸运。
至于是否可能重返执行长职位?季辛格笑称:「我做过51次财报电话会议,不会再有第52次。」他坦言,从「掌控方向盘」转为教练与伙伴需要调整,但能跨生医、量子、AI、机器人等多领域协助新创,是他职涯「最令人兴奋、也最具产出」的阶段。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