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亲人是人生中最重大的打击之一,心理上可能出现震惊、强烈思念、愤怒、罪恶感、焦虑、孤独,甚至伴随身体不适与专注力下降等状况。每个人哀伤表现不尽相同,有人会痛哭流涕,有人却表面平静、内心翻腾。
医学上常用「哀伤五阶段」来描述这段历程,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与接受。有人会从否认直接跳到悲伤,也有人会在阶段间反复徘徊,没有一定顺序或时间表。这些情绪都属正常反应,重点是别压抑自己,也别急著「赶快走出来」。
不过,如果悲伤太久、太强烈,甚至影响生活,就要小心是否已变成「病态化」或「延宕化哀伤」。例如,几个月甚至数年仍陷入极度悲伤、日常生活无法正常进行,或出现失眠、暴瘦、强烈罪恶感、否认死亡事实,甚至想伤害自己等,都是警讯。
尤其像年长者失去子女,更容易发生严重哀伤反应。因为这不仅打破「白发送黑发」的天伦常理,也等于失去生活重心与未来寄托,加上长者的社会支持网较弱,更容易陷入无助与孤单,甚至引发身体健康恶化。
那如果发现亲友出现哀伤异常反应,该怎么协助?杨聪财建议,最重要的是「陪伴与倾听」,让他们有安全的空间释放情绪,同时协助处理日常事务,避免让悲伤的人陷入孤立。若持续状况不佳,务必鼓励就医或参与心理辅导。
推荐新闻:壹苹10点强打|江蕙回来了!「生在有二姐的年代真幸福」 点唱20首必听金曲
民众若无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协助,也可以观察是否出现长期情绪困扰、人际问题、对生活失去兴趣、自我否定或有自伤倾向。若只是感到压力大、迷惘、焦虑,可先寻求心理咨商师协助;若已影响身体功能,则建议挂精神科就诊。
若有明确自杀想法或行为,请立即寻求帮助。可拨打1925安心专线(24小时)或前往急诊室,由专业医师评估与介入。千万不要以为情绪低落是「撑一下就好」,心理就像身体一样,需要照顾与治疗。
杨聪财提醒,大多数的哀伤都会随著时间与支持而慢慢缓和,但若发现情绪无法平复、生活严重受影响,就不该再独自硬撑。走进诊间,并不代表你脆弱,而是勇敢踏出走向疗愈的第一步。
如果你正在哀伤中,也请记得:哭泣不是懦弱,思念不是病,你的悲伤值得被理解与承接。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爱自己、爱逝者最坚定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