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说明,Optimus持续改善设计方案,目前是Optimus 2.5版,Optimus 3.0则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设计,没有显著问题,原型机可能在今年年底推出,明年开始量产。马斯克还提到,由于元件设计无现成产品可以使用,事实上,Optimus技术原理与电动车相同,本质上就是两种不同型态的机器人,AI推论能力两者也能相通。
根据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导,消息人士透露,Optimus机械手臂设计与组装面临技术挑战,导致整机生产进度受阻,现在缺乏相关部件的人形机器人被空闲在特斯拉的工厂内。Optimus近期消息也不断传出,先是6月初、Optimus工程主管Milan Kovac离职,改由特斯拉AI软体副总裁Ashok Elluswamy接手。
特斯拉也随后对前Optimus前工程师Zhongjie Jay Li提告,涉嫌窃取Optimus机密资料,并创立有竞争关系的新创公司Proception,指控其在短短半年间就开发出人形机器人手臂,与当时在Optimus开发时工作内容相同。在特斯拉的诉讼文件提及,公司过去几年未明确提供在Optimus投资金额,但是研发费用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
中国供应链7月初就传出特斯拉已于半个月前停止采购Optimus所需的零组件,主要是特斯拉正在对目前版本大改款,等到调整完毕,才会重新采购。
有机器人产业专家认为,开发具有关节的机器人手部没有必要,采用夹具执行任务已经相当足够,一些特斯拉员工也认为,并不需要有五根手指的机器人手部,这在执行大部分工厂任务都不需要。
在中国供应链传出Optimus暂停采购消息后,TrendForce分析关键问题包括关节马达效率低与灵巧手承载力不足,技术整合挑战大,需更长时间开发,即便Optimus拥有资金与整合优势,但仍难以满足原规划的应用需求,反映出人形机器人在设计逻辑与实际场域间仍存差距。
不过,TrendForce强调,此次事件提供各厂技术落地的修正机会,未来产业竞争焦点将转向系统整合与应用验证能力,而非仅著重於单一产品的开发进度。
由于Optimus从设计到采购都由特斯拉主导,台厂参与程度不高,加上目前仍在研发阶段,就算达到5000台的生产目标,对台湾供应链初期营收贡献也较为有限。
至于人形机器人是否要具有关节手部,台达电机电事业群总经理刘佳容表示,人形机器人并非为取代现有自动化机台,而是应用于自动化技术难以涵盖的高弹性工作,如组装大型设备、拉线、锁螺丝等需视觉判断与灵巧手操作的场景,尤其如资料中心整机组装等,目前仍需仰赖人力,这正是人形机器人可导入的切入点。
